“我们带着光影在盛夏享受清凉”

这里是年轻人的光影舞台;
这里是盛夏里的清凉港湾;
这里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
……
第十九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以它的年轻态、以它的狂热感、以它的纯粹性,让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人在此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美好共鸣。
这份“纯粹性”,藏在影片展映时观众专注的眼神里,藏在创作者分享时毫无保留的赤诚中,更藏在西宁这座城市与电影艺术碰撞出的本真气息里,没有杂质,只有对影像的热爱与对表达的执着,让每一份热爱都能在这里得到回响。



清凉迎客:落地即享的VIP待遇
“第一次来西宁,这里的凉爽对于我一个上海人来说,真的是落地即VIP,不虚此行。”“FIRST青年电影展选择落户西宁,真是太对了。”“西宁人太幸福了,这里的气温好舒服,在这里拍电影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带着光影在盛夏享受清凉。”电影人们刚踏上西宁的土地,类似的赞叹声便不断。尤其是夜幕降临后,微风挟着凉意,这份独有的清凉,成了西宁迎接电影人的第一张“友好名片”,让影展的在紧张的节奏里,多了份“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
舌尖盛宴:美食里的城市风味
这几日,西宁的美食,成了电影人们闲暇时交流的“高频话题”。手抓羊肉鲜嫩不膻,蘸上椒盐与蒜片,让南方编剧小李直呼“过瘾”;老酸奶浓稠醇厚,拌上蜂蜜与青稞,酸甜在舌尖层层绽放;甜醅带着独特的发酵香气,一口下去清凉解暑,余味悠长。在唐道·637的烟火气里,电影人们穿梭于小吃摊间,从街头到巷尾,舌尖触碰的不仅是美味,更是这座城市鲜活的饮食文化。



影人心声:因热爱而眷恋的土地
众多电影人因这份独特魅力,与西宁结下了深厚缘分。曾参与《长津湖》《志愿军》《妖猫传》美术指导的陆苇,盛赞青海的影视潜力:“青海非常适合电影拍摄,各种风光都有体现。”在他眼中,西宁作为地接“先头部队”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希望有更多电影人选择这里,让西宁成为真正的光影之城。”
以《疯狂的石头》闻名的杜杰,则偏爱西宁的人文底蕴:“青海除了风光多样,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人文多样性。”杜杰老师走过新疆、甘肃等西北多地,但他独爱青海,在聊天中,他常说:“我更喜欢青海,文化的多元性、各民族的共生关系。尤其是西宁,多元、包容、共生的气质,是其他地方学不来的。”
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运营总监高一天,这位宁夏籍电影人对西宁有着别样的眷恋。他笑称自己爱极了手抓羊肉和木桥的干拉,但“FIRST”选择扎根西宁,最主要的原因是“西宁朝气蓬勃,是年轻人的乐土。这里的多元文化气氛,与‘FIRST’孕育的青年文化相互滋养,让人着迷。”
光影城市:一场不愿落幕的相遇
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期间,电影人们的日常丰富而充实——白天在影院沉浸于影片展映,在论坛中碰撞思想;夜晚则漫步街头,任凉风吹散疲惫,在美食与闲谈中感受城市脉动。他们纷纷表示,西宁不仅是举办影展的绝佳之地,更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份清凉与热情交织的魅力,让“再来西宁”成为了所有电影人共同的期待。
西宁变身“电影客厅”,市民共享光影之夏
7月的西宁,碧空如洗。随着第十九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的开幕,西宁街头巷尾、广场影院间,一种更为日常却热烈的电影氛围正在生长,市民与游客成为这场光影盛宴最鲜活的主角,也映照着这座古城日益深厚的文化土壤。
市民参与热情高涨,影展融入城市日常
傍晚,展映影院门口,排队的长龙中不乏下班后匆匆赶来的上班族和结伴而来的学生。一位刚看完电影的本地青年大学生感叹:“能在西宁第一时间看到这么多优秀新片,以前想都不敢想。影迷的幸福指数飙升!”电影,正成为西宁市民夏日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


多元文化交融,西宁底蕴赋予影展独特魅力
电影展的到来,不仅带来光影艺术,更让西宁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互动中熠熠生辉。
露天放映点,晚风习习,银幕前观众坐得满满当当。当影片中出现熟悉的藏地风光时,人群中响起会心的低语。一位带着小孙子观影的藏族阿妈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电影里的人说话(方言)亲切,山水也认得,心里欢喜。”电影内容与本地文化产生的共鸣,成为最打动人心的注解。
影院外,围绕电影的讨论同样热烈。老字号餐馆里,食客们一边品尝手抓羊肉,一边争论着刚看过的影片结局;茶馆内,几位老者就某部纪录片里的传统工艺聊得兴起。电影话题自然融入本地生活场景,碰撞出独特的文化火花。



文化氛围持续升温,电影与城市双向奔赴
FIRST影展行至第五天,其影响力早已溢出专业领域。除主体展映与学术活动外,文化大集等配套活动亦增添了烟火气。然而更显著的印记,是电影文化正深度嵌入城市肌理——街头巷尾的海报、咖啡馆里的电影书籍、市民口中热议的影片……电影之美,已如涓涓细流,渗入西宁市民的日常闲暇。
正如本届FIRST影展一位评委所言:“西宁的观众有一种难得的专注和真诚,他们的热情反馈,本身就是对青年电影最珍贵的滋养。”当电影不再仅是几日喧嚣,而是沉淀为一种可感可触的城市文化氛围,西宁便真正拥有了与电影艺术长久相伴的底气。这场夏日的光影之约,正让西宁的文化气质愈发鲜明,也让电影与城市在高原蓝天下,完成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听!来自FIRST影展的问候
7月25日20时,西宁唐道·637下沉广场,暮色温柔,白昼的余晖仍在天际流连。广场中央巨大的银幕前,第十九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露天放映活动即将启幕,座椅间飘动着爆米花的甜香与影迷的雀跃私语。


北京影迷赵宇难掩激动:“在北京,露天电影已是稀罕物。专程为FIRST影展而来,竟能在如此氛围中观影,太值得期待了!”身旁的张大爷笑纹舒展,唤醒了城市深处的记忆:“露天电影是几十年前的老事了。托影展的福,这把年纪又重温旧梦,真好。”
灯光渐暗,掌声骤然腾起。嘉宾林志玲向夜色中的人们送上问候:“欢迎来到‘FIRST’露天放映现场,让我们共赴光影之约!”互动环节妙趣横生——当林志玲询问西宁特产,台下影迷高喊“炕锅羊排”,她欣然送出红毯票;再问代表性动物,在“雪豹”呼声中,她扬起手腕佩戴的雪豹造型“啪啪圈”,引发阵阵欢笑。
影片开场,广场瞬时沉入静默。唯光影流转,声波低回。来自上海的王悦沉浸其中:“西宁夏夜舒爽,空气清冽,每一帧画面都因此更动人。市民的热情,更让我有归家之感。”本地刘女士言语间满是自豪:“‘FIRST’让西宁越发热闹繁荣。家门口尽享佳片,何其幸福——愿影展永驻,引更多人识西宁、爱西宁。”
放映结束,人群久久不散。他们围拢谈论光影悲欢,分享心灵震颤。FIRST影展的露天银幕,早已超越了简单放映功能,化作西宁夏夜一个充满魔力的文化驿站。它让天南地北的影迷在此交换感动,让本地市民在家门口拥抱世界影像的潮涌,更让高原古城的热情与开放,随着每一束光、每一句对白,流淌进更广阔的远方。
当电影散场而人不散,当谈论声替代了片尾曲,FIRST影展与西宁的共生之舞已然清晰,这场文化盛宴不仅照亮了高原的夜晚,更让西宁跳动的心脏通过银幕的脉搏被世界听见。它证明了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恰是那份能让陌生人安然落座、共享星光与故事的温暖襟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