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大古都倾听中原新声
——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嘉宾河南参访侧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范坤鹏 张晓静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青竹
当上海合作组织的目光聚焦中原,河南四大古都奏响“古今协奏曲”。
7月23日至26日,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嘉宾奔赴郑州、开封、洛阳、安阳,探访名胜古迹,观摩标杆企业、标杆项目。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见证着这片土地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写下的生动注脚。
3600年商都城址不移,从古老的商贸中心发展至今,协作共生的“互利”精神在郑州奔涌新生。
大巴行驶到郑州商城遗址西南角,参访嘉宾被历史遗迹与市井烟火有机融合的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惊艳到了。“尼泊尔和河南有许多相似之处,尼泊尔需要向河南学习如何在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保护文化和历史。未来,借由上合组织推动,相信我们可以在相关方面深化合作。”《廓尔喀日报》集团执行主席比什努·普拉萨德·苏贝迪说。
作为全球重要客车制造商,宇通客车已累计出口超11万辆客车,市场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郑州宇通客车园区,自动驾驶的科技范儿、新能源客车的多样适用场景,令参访嘉宾忍不住举起手机拍照。“这一圈走下来,宇通用实力与创新,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智造’的魅力。”尼泊尔联邦议会众议院副议长英迪拉·拉纳感慨。
“开封是个文化名城,没想到工业的动能也如此强劲。”尼泊尔《人民信仰周刊》主编拉金德拉·普拉萨德·瑞马尔说。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嘉宾们沿着总装线缓缓前行,目光跟随工人的操作,对“中国智造”展现出的高效与全球布局赞叹不已,对以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共赢繁荣充满期待。
“平均每7分钟就有一台SUV从这里启程,驶向世界各地。”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企业生产的高品质新能源汽车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在开封综合保税区的奇瑞KD出口基地正加速驰骋全球赛道。拉金德拉·普拉萨德·瑞马尔说,相信“中国智造”会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洛阳定鼎门遗址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的代表性遗存。7月26日临近正午,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前的广场上,悠扬的古乐响起,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嘉宾拾级而上,遥想盛唐时期定鼎门万国商旅的繁华。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领衔研究员特列什·马马哈托夫说,“尊重多样文明”的典范就在眼前。
东方红拖拉机是出口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畅销品。当嘉宾走进中国一拖东方红智创空间,巴基斯坦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所有关负责人哈桑·达乌德·巴特向记者分享,他清楚记得“东方红”这个名字,“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CPEC)框架下,两国在能源、交通和工业领域的很多合作,让我们受益很多”。
在红旗渠纪念馆,当巴林通讯社社长阿卜杜拉·布希吉得知,半个世纪前10万林县人民用钢钎铁锤在太行山腰凿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时,他向讲解员追问,工具那么简单,红旗渠凭什么能成?得到答案后,阿卜杜拉·布希吉说:“红旗渠精神无疑能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它体现了团结的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早已注入我们的民族血脉。”豫见上合·安阳专场推介会上,铿锵的声音向所有嘉宾传递着,以“互信”为基,发展长河永续奔涌。哈萨克斯坦总统中央通讯局副局长阿曼·曼别塔利耶夫说:“只要人们信念一致、目标相同,就一定能做成事。红旗渠精神对我们、对年轻一代来说意义重大,中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郑州
文明与科技的古今交响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陈浩 王冰珂 康亚飞
盛夏骄阳似火,却难挡国际友人Citywalk的热情。
7月23日至24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的部分外国嘉宾在郑州开启了一场奇妙之旅。
3600年前,商王朝建都“亳”。历史的亳都、今天的郑州,古今同地。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是这座千年王都的“读城”起始地和“城市文化会客厅”。
穿行在各个展厅,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科学主任奥莉加·米古诺娃时而驻足凝视,时而拍照记录。她是一名俄罗斯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感兴趣,去过中国许多城市。“站在这里,特别震撼,郑州悠久的历史就在脚下,古代中国就有了这么宏大的城市建设。”通过参观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她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直言“用一生都学不完”。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博物院是一个最佳窗口。贾湖骨笛、兽面乳钉纹铜方鼎、莲鹤方壶等众多馆藏文物,令嘉宾们惊叹不已。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吸引他们纷纷开启“买买买”模式。
“这些东西很有创意,能捕捉和触摸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印度教徒报》社会部主编桑帕特挑选了一些冰箱贴和钥匙扣,打算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行走郑州,嘉宾们的脚步在“古”与“今”之间丝滑切换。
置身宇通客车园区,科技感扑面而来。自动驾驶巴士“小宇”在园区道路上灵活穿梭、精准避让、平稳停靠;生产车间里,各生产环节紧密相连,不同款式和风格的客车有序下线。“太神奇了,这是一个真正的绿色化智能化工厂。”巴基斯坦互联网新闻社社长穆罕默德·阿克迈勒·汗赞叹道。
7月24日,嘉宾们参观宇通集团海外承装车间。 高山岳 摄
“说起来,宇通客车我并不陌生。在我们国家,有1000多辆宇通客车每天穿行在城市间。”科威特通讯社市场部主管莱米娅·法里斯的话,道出了宇通的“国际人缘”。
访古、读城、探新。“这一圈走下来,既感受到了河南的厚重历史、灿烂文化,又目睹了郑州先进制造业的实力,不虚此行。”尼泊尔联邦议会众议院副议长英迪拉·拉纳感慨道。
开封
穿越时空的访问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龚砚庆 汤传稷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青竹 实习生 侯子鹏
7月26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的部分外籍嘉宾走进开封,感受古城之变。
嘉宾们来到开封博物馆,馆内陈列的文物,见证了古城厚重的历史。在点茶文化展区,来自阿塞拜疆的法伊格·阿加巴莱耶夫饶有兴致地观看茶艺师展示点茶技艺。
“中国的茶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法伊格·阿加巴莱耶夫说。
河南自贸区艺术品保税仓里,瓷器温润如玉,汴绣栩栩如生,吸引嘉宾们驻足欣赏。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卡布尔忠·萨比罗夫对一枚写着瘦金体“汴京”的书签爱不释手。他说:“中国书法有着独特魅力,每一笔都像是有生命一样,充满了力与美。我要把它带回家,留作纪念。”
踏入清明上河园,嘉宾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北宋的繁华市井。身着古装的演员们穿梭其间,表演杂技、喷火等传统节目,引得嘉宾们纷纷拍照留念。来自俄罗斯的尼基塔·科尔涅夫兴奋地说:“我第一次来开封,这里太美了,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繁华的北宋时期。”
7月26日,在豫见上合·开封专场推介会上,外籍嘉宾和菊城文旅使者“宋姐儿”互动合影。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青竹 摄
在兰考县下车时,嘉宾们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棵高大的泡桐树——“焦桐”。它是焦裕禄同志在六十多年前亲手种下的。
走进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通过一幅幅图片和一件件实物,嘉宾们了解了焦裕禄的事迹,也了解了兰考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兰考县堌阳音乐小镇,他们抚摸泡桐制作的古琴,聆听古琴演奏的音乐《茉莉花》,但更让他们感慨的是泡桐树背后的历史变迁。
来自埃及的艾哈迈德·穆斯塔法说:“从兰考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
洛阳
现代农机的智慧引领者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范坤鹏 吉小平
7月26日下午,洛阳市涧西区,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的部分外国嘉宾进入中国一拖东方红智创空间。
7月26日,嘉宾在中国一拖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上体验。李卫超 摄
在走廊里的劳模功勋墙前,埃及《消息报》的记者法特梅·白德威·拉玛丹驻足观看,泛黄的老照片在射灯下泛着温情,那些身着工装的劳模笑脸背后,是让中国农耕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壮阔历程。
无人驾驶展区的产品吸引了她的视线。东方红LF2204无人驾驶拖拉机色彩亮丽、外形炫酷,在灯光映衬下像头蓄势待发的“巨兽”。“全天候作业、自动避障、精准播种……”听着讲解,法特梅·白德威·拉玛丹竖起大拇指:“真是漂亮的庞然大物!”
法特梅·白德威·拉玛丹进入拖拉机驾驶室,她握住方向盘左右转动,引来同行嘉宾一阵笑声,快门声此起彼伏。
“之前知道‘东方红’。通过刚才的讲解,我对它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有朋友买‘东方红’的产品,所以我知道它的质量和性能特别可靠。”法特梅·白德威·拉玛丹告诉记者。
“这个企业有多少工人工作?工作时间是全天候吗?”法特梅·白德威·拉玛丹询问企业负责人。
“这里每天有8000多人工作,实行8小时工作制。”企业负责人回答。
陆续参观农机具展区、收获机展区、柴油机展区、智能工厂,法特梅·白德威·拉玛丹了解到,智创空间的农机装备能覆盖耕、种、管、收全环节。临走前,她对同行嘉宾说:“这不是工厂,是现代农业的智慧摇篮。”
安阳
甲骨文,“世界语”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晓静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雅涵
敷纸、刷纸、上墨——哈萨克斯坦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伊塞克馆馆长古丽米拉·穆赫塔洛娃亲手拓印的甲骨文“妇好”二字在宣纸上清晰显现,她待墨迹干透,小心翼翼地将这份来自殷墟博物馆的“礼物”收进纸袋。“我要把它带回国。”她说。
7月26日,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嘉宾来到安阳市参访,一天的行程紧张充实,甲骨文无疑是嘉宾眼中的“C位明星”。
“在这里,我看到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如此复杂。”对哈萨克斯坦总统中央通讯局副局长阿曼·曼别塔利耶夫来说,甲骨文成为他进一步了解中国的窗口,能从中触摸到古老悠久的中国文化。
“这种文字超有趣,它简直像绘画艺术!”白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贾尼斯·穆哈化身“推介官”,他说,不管是不是历史爱好者,都可以来到这里探寻汉字的故事,绝对不虚此行。
“如何构建和打造同类博物馆,我们能从这里学到很多。”对新德里智库和研究中心主席罗宾德·萨奇德夫来说,他看到了科技赋能的“中国智慧”,这也是他们在传承文化中需要借鉴的“语法”。
7月26日,嘉宾在红旗渠纪念馆内驻足倾听红旗渠故事。 本报记者 张晓静 摄
很多嘉宾在文创区久久驻足,在他们看来,无论是造型精美的冰箱贴,还是厚实实用的笔记本,抑或是帆布袋、衣服,都蕴藏着可以探寻的“文明密码”。
“从‘冷门绝学’走进大众生活,甲骨文不仅热起来,更火起来、潮起来。”殷墟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透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这些古老的符号,正化作生动的“文化使者”,从洹水之畔飞向广阔的世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