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街都没有多少游人,这后街上就更加安静了,除了我俩,好像没遇到第三个。
其实,这后街才是大户人家的后院所在地。店铺在前街,家园在后街,这才是锦溪商人的生活情境。
高墙大院、石桥河道,这就是后街的布局图。这与前街店铺林立,廊棚相连的格局完全不同,后街显得非常的敞亮啊。
连这道路都显得宽了很多。
这些经历了岁月风雨的古桥,点缀着锦溪,串连起了美美的水巷像一幅长长的水墨画卷,让人陶醉。
因为这里是大户人家的家园,所以房屋的格局自然就发生了变化,有钱人家在筑房建院时也讲究起了情调。本来以为进去是一个满园梅花盛开的园子,进去看了才知道,现在这个园子里已经被人们盖上了各种小房子,猜想这是当年在没收了这座园子后分配给了其他人,才成了现在这个局面。这也是近代的历史“事件”了,在此不便多谈。
后街不仅有它大气的一面,同时也有其秀美的一面,这样的景色就凸显出了江南水乡古镇独有的韵味。
这个画面是不是很有味道,值得留念?
就在这里,有着一个特殊的单位所在—陈墓区公所旧址。
陈墓区公所旧址位于锦溪天水街与下塘街交接转角处,现存有前后二层楼房两座。建筑为硬山式顶,典型的民国建筑,地板、门窗多为木制。区公所为解放前乡镇的行政机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911年,辛亥革命后,废除封建官制,昆山、吴县陈墓曾设区、镇(乡)两级行政机构。民国元年(1912年),昆、吴陈墓各设自治乡公所,由乡董主持日常事务。民国18年,昆山县陈墓为第六区,区公所设于陈墓,设区长及办事人员,陈墓另设镇公所。民国25~28年,昆山县第六区区公所设在陈墓乡,设区长和办事人员。民国31~34年,昆山县第十一特别区区公所设于陈墓,吴县区公所, 设区长和办事人员,另设乡公所。1946年,这里是基督教堂的浸信会分堂。1950年有教徒20人,1951年有16人,建国后逐渐衰落。
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这所古建,如今的状态是这样的。不过我在网上看到了《昆山市锦溪镇陈墓区公所旧址修缮工程》的招投标书,想必这里很快就能开工恢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