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京夫子庙旅游,等于去逛南京夫子庙“商场”。东西又贵又难吃,明知道是忽悠外地游客的,但排队的人却还不少。
以上的说法,不光其他的朋友这么认为,我在去过一次南京后也这么觉得。
所以,为啥南京夫子庙的小吃,又贵又难吃?
一、高租金是“原罪”:黄金地段,好手艺扛不住高租金
夫子庙的租金有多离谱?我找中介要了一份报价单:说是贡院街核心位置,一个10平米的铺子,月租得2.3万,相当于每天一睁眼就欠766块。这还不算物业费、水电费、管理费。

有个做了20年盐水鸭的廖师傅给我算过账:一只正宗盐水鸭,光鸭子成本就得35块,加上调料、人工,卖60块才能保本。
但在夫子庙,他得卖到98块才能覆盖租金,可谁会花近百块买只鸭子呢?没办法,只能用4斤重的速成鸭(正常鸭子得6斤),调料减半,卤汤循环用,最后卖68块,游客还觉得贵。
这就是现实:好手艺扛不住高租金,想活命就得偷工减料。
甭管你是南京人还是外地人,进了夫子庙这个“金笼子”,都得被迫变成“宰客能手”。
二、游客的“打卡刚需”:我们要的是“到此一游”,不是真味道
有时候,也别一味地怪商家套路深,游客自己也在“推波助澜”。上次在某汤包店,听到个游客跟同伴说:“管它好不好吃,拍张照发朋友圈,证明我来过夫子庙就行。”
这话道破了景区生意的本质:游客要的不是“美食体验”,是“打卡素材”。
也就是说,他们宁愿花30块买个造型浮夸的“网红冰棍”,也不愿花20块吃碗没噱头的正宗小馄饨。
商家不傻,当然跟着需求走——反正你要的是“夫子庙限定”,我给你贴个标签就行,内容不重要。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游客来之前就被“攻略”洗脑了:“夫子庙小吃贵且难吃,但必须去。”
这种“明知是坑也要跳”的心态,等于给商家递了把刀:“快来宰我,我愿意。”
三、老手艺的“失传速度”:年轻人嫌累,老师傅带不动

有人说:“让南京本地人来做不就行了?”可问题是,本地老手艺快断代了。
就说“鸡汁汤包”,正宗做法得用三年以上的老母鸡吊汤,皮要擀得薄如纸,褶子得捏18道。现在南京能做到这水平的,就剩俩老爷子,要是没猜错,一个78岁,一个81岁,他们的徒弟最大的也60多了。
为啥年轻人不学?累啊!凌晨3点起来备料,一天站12小时,一个月赚的还没写字楼实习生多。
有个老师傅的儿子说得直接:“我爸做了一辈子汤包,腰都弯了,我可不想重复他的日子。”
老手艺没人传,新商家又懒得学,夫子庙的小吃可不就成了“四不像”?
外地老板至少敢来闯,本地年轻人连闯都懒得闯,总不能让老爷子们拖着病体去跟高租金硬刚吧?
四、破局得学“老门东”:让本地人愿意来,游客才敢来
其实南京早就有成功案例——老门东。
那边的小吃店,一半是本地老字号,租金比夫子庙低40%,还能拿到政府的非遗补贴。
就拿“陆氏梅花糕”来说,老板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坚持用古法做,6块钱一个,每天排队到街尾。
游客为啥愿意去?因为看到本地人也在排队,知道这是真好吃,不是“游客特供”。所以夫子庙要自救,得先把本地人请回来:
在我看来,以下几点小建议不妨听听看:
1. 划片搞“老字号保护区”,给本地师傅免部分租金,让他们敢开店;
2. 搞“南京味道地图”,把真正的本地小吃标出来,让游客不踩坑;
3. 别光卖小吃,多搞点现场做糕、现卤鸭子的表演,让游客看到“慢工出细活”,愿意为手艺花钱。
五、结尾,我想再唠几句
如果你去逛夫子庙,要是决定了在里面吃东西的话,就得做好可能被宰的准备。本人多年前亲测:排队长,又贵又难吃。
夫子庙的问题,不是某群人的错,是整个景区商业化的“癌症”——高租金逼走好商家,游客打卡需求催生劣质品,老手艺在快节奏里慢慢的失传。
但它也不是彻底没救,就像老门东证明的那样:只要让本地人愿意常来,游客自然会跟着来,毕竟没人愿意花钱买一堆“全国通用版”垃圾。
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夫子庙和国内其他同类景区一样,里面的东西能做到又便宜又好吃,或者贵一点但是味道正宗。那么,游客肯定爆满,商家也能赚到钱。无论是商家,还是游客,皆大欢喜。要实现这一点,无疑是任重道远。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今日互动】对于“南京夫子庙的小吃又贵又难吃”这个事儿,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南京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好玩吗# #南京夫子庙小吃# #南京老门东# #南京旅游# #到南京旅游时吃过的最好吃的小吃是什么呢##南京旅行# #头条带你游中国# #头条带你游南京# #南京头条# #南京身边事##夏日生活打卡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