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200天以来旅客发送量超400万人次
列车员张玲娜演奏的小提琴《康康舞曲》拉出了晋蒙百姓的幸福生活,柳娜的独舞《桃花红杏花白》展现晋蒙文旅融合的魅力……7月22日,国铁太原局太原客运段担当的D5368次列车上热闹非凡,“发现最美铁路‘晋情’畅游集大原”活动温情启幕,为旅途注入别样活力。“在去年的12月31日,我们脚下的这条集大原高铁顺利开通,晋蒙两地结束了无直通高铁的历史,给两地人民带来了无限生机。”列车长尉祎璐说。截至7月18日,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营200天。200多天来,这条新建线路缩短了时空距离,加速着人员流动,深刻改变着沿线城市格局、人口布局和经济版图。
给力!塞外与江南“千里江陵一日还”
集大原高铁全长309公里,北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途经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并入大西高铁,与张呼、张大、郑太高铁及在建的雄忻高铁连接,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共设乌兰察布、丰镇北、大同南、怀仁东、应县西、山阴南、朔州东、雁门关、原平西9座车站,其中,乌兰察布、大同南、原平西为既有站,怀仁东为改扩建车站。
线路开通后,晋北重镇朔州结束了没有高铁的历史。经集大原高铁,内蒙古自治区高铁线路全面接入全国高铁网。1月5日,一季度列车运行图调整后,经集大原高铁开行的列车从开通初期18趟,增加到日常的124趟,最多可达138趟,通达北京、郑州、成都、济南、西宁、兰州等城市。朔州这个之前仅有4趟普速旅客列车通过的城市,一举成为重要的高铁网络节点,仅开往北京、呼和浩特、大同方向的始发列车就达到6趟。
7月1日,三季度列车运行图调整,集大原高铁通达城市再次扩容,增加了前往武汉、扬州等城市的列车,人员往来更加方便快捷,塞外与江南实现“千里江陵一日还”。“朔州是山西境内受集大原高铁开通影响最大的城市。”朔州车务段客运科科长段振亚介绍,集大原高铁沿线9座车站中,怀仁东、应县西、山阴南、朔州东都隶属朔州市,“今年上半年,四个站累计发送旅客人数153.7万人次、到达旅客人数157.2万人次,其中朔州东站累计发送旅客91.8万人次,到达旅客94.7万人次。”截至目前,集大原高铁各站发送旅客人数已超过400万人次,沿线各地享受到实实在在的高铁发展红利。
7月22日11时,在朔州东站的儿童娱乐区,年轻的妈妈罗倩倩正领着孩子玩耍。“这里有婴儿床、婴儿护理台及沙发、儿童玩具等,让我们这些带孩子出行的旅客有了专属的休息和玩耍空间,也缓解了候车时的疲劳和焦躁。”罗倩倩笑着说。
30分钟到大同、1小时到太原、2小时到北京。朔州东站党支部书记姚小花表示,集大原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见证着从“煤都”到“陆港枢纽”的蜕变,也增强了交通便捷性、通达性和辐射力。
高速!成为提档升级的发展引擎
集大原高铁的开通,拉近的是城市距离,改变的是出行习惯,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朔州市年产2亿多吨煤炭,是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高铁的开通,让位于朔州市平鲁区的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发展信心更足。该研究院于2024年4月建成,聚焦煤基新材料、新能源,为煤炭等传统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产业化技术支撑。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没通高铁,与其合作的北京、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往来非常不便,特别是很多老院士、老专家,一听说需要在太原或大同转乘三个多小时汽车,都担心身体出现状况。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负责人说:“那时候,有的会议就把会场设在太原或大同,不敢让老专家们一路颠簸。现在高铁一通,什么都顺畅了。”
一双手,两捧泥,代代不灭的窑火。朔州市怀仁市陶瓷制作历史悠久,被称为“北方日用瓷都”。目前,怀仁市有56家陶瓷生产企业、123条生产线,年产日用陶瓷35亿件。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营、大西高铁线全线贯通后,让地处山西北部的怀仁市接入全国高铁网,有了直达北京、上海、西安、郑州、成都、重庆、南京、合肥、武汉等城市的高铁,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内许多一线城市及国外的销售商纷纷前来合作,怀仁陶瓷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产品已远销东南亚、中东和中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高铁网络使陶瓷原料采购和成品外运更高效,降低企业库存压力。同时,客商往来便捷化,太原、呼和浩特、北京等核心城市客商可实现当日往返,吸引更多实地考察、订单洽谈和合作落地,可以说集大原高铁是怀仁陶瓷突破地域限制的战略支点。”怀仁陶瓷e镇项目负责人林森告诉记者。
位于朔州市开发区的山西省工学院,有学生11000多名,95%以上来自外地。高铁开通后,朔州至太原通行时间由原来4个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到北京的通行时间,从需要中途换车、用时5个小时以上,压缩至2个多小时直达;到周边省会呼和浩特、石家庄、西安、郑州都有了5小时以内的直通高铁,不仅让学子们回家返校更加安全快捷,更激发了大家周末到周边省市研学的热情,同时,也为学校引才育才、招生就业、校企合作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以集大原高铁为依托,沿线城市的发展拥有了“快车道”。应县农产品重点领域的精准招商,山阴县省内外人才的大力引进,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山西北部与呼包鄂、关中城市群高效联通,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人才、资金、技术加速流动,为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了有力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支撑。
出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从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到内外长城、雁门关、金沙滩,集大原高铁把星罗棋布的美景奇观串珠成线,托举着三晋大地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集大原高铁这条‘黄金纵贯线’全线贯通,大同旅游业迎来爆发式增长。高铁开通仅半年,大同南站日均到发游客量从1200人次跃升至3000-3500人次,节假日峰值突破5000人次,年接待游客总量预计突破1200万人次,较开通前激增约180%。”大同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事业部经理刘美说。
今年以来,大同文旅市场“热潮涌动”。数据显示,上半年大同旅游发展指数月均值达1469.15点,同比增长9.60%。其中,5月指数值达到上半年最高点1781.38点,同比增长11.31%。而作为集大原高铁的关键枢纽,大同南站的列车开行数量从开通前的每日62趟激增至每日约140趟,为大同文旅发展勾勒出流动的风景。大同南站值班站长吴艳介绍,今年4月6日、5月4日,车站旅客发送人数分别为34593人次、34951人次,两次刷新建站以来单日纪录。五一假期,车站旅客发送人数、到达人数分别创下139302人次、142080人次新高。“集大原高铁的开通,为景区注入了新活力。”雁门关景区负责人杨洪波说,雁门关站是集大原高铁唯一以景区命名的车站,距离雁门关景区直线距离11.2公里。1月5日,“雁门关号”冠名列车从车站开出,进一步提升了景区的影响力。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代县5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71.69万人次,同比增长37.94%。其中,雁门关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2.7万人次,同比增长17.82%。
同样开出的冠名列车还有“应县木塔号”。作为应县打造文旅赋能型县城的主打品牌,今年上半年,应县木塔景区接待游客量屡创新高,其中,5月1日至5日,净土寺接待游客15.5万人次,同比增长49.2%。
为让广大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国铁太原局持续提升集大原高铁各车站服务水平。在大同南站建起旅游集散中心,拓宽旅游公共服务窗口、开行车站至景区旅游直通车,有效助力大同市文旅产业发展。朔州东站打造“朔风古韵”服务品牌,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提供全程式“链接服务”。雁门关站设立旅游咨询台,实现“高铁+旅游”无缝衔接,让“人享其行”的愿景一步步照进现实。
车轮滚滚,汽笛长鸣。集大原高铁作为改善路网格局的“交通链接线”、提高人民群众出行品质的“民生幸福线”、串联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文旅快车线”、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引擎线”,正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澎湃动力,为沿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和持久幸福。
记者 田勇 文/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