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到天水,是工作三十多年来第一次到老家的城里出差。以前,都是过年回家,在天水市急里忙慌,着急着往齐寿赶,根本就没时间转。这次,住了两天,工作之余,在天水古城转了转,纪信祠就在路边,信步进去看了看。
其实,很早就来过纪信祠。九十年代在长庆桥上中专时,交通不便,从老家到市里还要住一晚。下午没啥事,就在城里走走。有次路过纪信祠,当时是图书馆。酷爱读书的我,想借本杂志看。工作人员要工作证,我问学生证行不,工作人员说不行,我只好怏怏而出。
这次到纪信祠,这里已改为群众文化馆。高大的牌楼上有于右任所题的:“汉忠烈纪将军祠”匾额。门有长联,上联为:“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为邓宝珊将军所书。门楼正中依稀有“精神尚在”四字,据说是蒋某人所书,我未加考证,且存疑。
进了门楼,两边有刻有纪将军鸿门赴宴、荥阳之战、祭祀追封等事迹,并有“城隍爷的传说”文字,表明两个论点:一是纪信为天水人,二是首任城隍爷为纪信。《史记·项羽本纪》只记述了他替汉王而死的事迹,并没有指明他是哪里人。宋代的《纪信将军碑》记载他是四川西充人;而清代的《甘肃通志》提到他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另一方面,《山西通志》则说他是赵城(今山西洪洞)人;还有《湖广通志》称他来自湖南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不过,他为首任城隍爷的说法,为大多数人认可。
进入院落,有数棵参天古树,树叶掩映中,有一戏楼,上有“福佑梓桑”金字匾额,为民国七年吴攀桂所写。有二三十人在那开展“礼敬先贤”诗朗诵,语气激昂,颇合纪将军身世。还有拜厅、献殿、大殿、寝宫等建筑,不少明清时代的匾额,可惜没有时间观摩。大殿内西墙上有幅明代壁画——“城隍出巡图”,这幅图是2004年对大殿进行维修过程中发现的,从壁画上“天启五年三月初三·张登”的字样来看,这组壁画应该是明代的文化遗存,说明纪信祠历史的久远。
据《秦州志》记载,纪信祠始建于元朝,初为成纪县衙,明朝改建城隍庙。现在,纪信祠元、明、清古建筑并存,厢、楼、阁、台多姿多彩,集艺术、科学、宗教、历史、民俗于一体,有八棵三百多年的古树,十块碑刻,二十块牌匾,明代壁画三十平方米,确实是老家天水宝贵的历史遗迹。
关于纪信的题咏很多,纪信生降为沛公,草荒孤垒想英风。汉家青史缘何事,却道萧何第一功。北宋北王禹偁的《荥阳怀古》,明显是为纪信鸣不平。明代诗人李棠评有诗:“汉业艰难百战秋,焚身原不为封侯,敢于诳楚乘黄幄,遂使捐躯重泰丘,隆准单骑从此脱,重瞳双眼笑谁酬?天今荒草空祠宇,一片忠魂万古留。”不知说的是哪里的纪信祠,已经破败不堪,不过天水的纪信祠,至今保持宏大规模,足以告慰“福佑梓桑”的先贤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