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问起吉林市河南街的老字号,熟悉吉林掌故的朋友随便就能罗列出许多,尤其是近年来,吉林市弘扬文化传统,大力推进文旅融合,越来越多的老字号为现代吉林市民所熟知。但是无论有多少老字号进入视野,但凡细数盘点,福源馆和新兴园必定位列其先——这两个老字号空间上相邻,又一道沐风雨、历变迁,在河南街上伴生已逾百年之久,至今仍活力不减。
据《古城商韵》记述,福源馆的历史可追溯到埠源茶馆,清同治年间改名福源馆。进入民国后,由“俊六大人”投资,福源馆的规模日益扩大,经营品种增多,所营糕点等副食的品质不断强化。解放后公私合营时,又与吉林城老牌馃子铺“江源永”合并,食品制作技艺有了进一步的提升。1999年,经市政府批准,福源馆进行了改制,由国营转变为股份制企业。
新兴园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的董家饭铺,后得缘由牛子厚赐名“新兴园”并题写匾额。新兴园以圆笼蒸饺闻名遐迩。解放后新兴园曾一度被并入江城饭店,后来又独立经营。近年来,新兴园在新掌舵人的带领下,肩负社会责任,大力弘扬吉林市传统文化——喜连成京剧大舞台、史话博物馆等手笔不仅丰富了本地人的文化生活,也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对现代人而言,福源馆和新兴园的印象起源于两家老字号的“平房时代”。就目前可见的影像资料,现展示于吉林市船厂博物馆中的两张彩色照片算是比较早的。有趣的是相邻的两家店铺房屋式样十分相似:平房简洁,线条明快,都采用了民国时期流行的“洋门脸”。大门上方的墙体上都为白底红字的招牌,且大门上方均悬黑底金字匾额。另外,窗棂、闸板也涂成蓝色。
1987年6月,河南街进行改造,两家老字号的临街平房均被拆除,翻建了后来的楼房。其中福源馆为三层楼房,新兴园为二加三楼房。在1991年发行的《吉林市财贸概览》画册中,新兴园和福源馆的门面照片先后出现,其各自边角处,又都留有对方的些许身影。尽管许多建筑细节和装饰色彩出现许多差异,但两栋楼紧紧衔接,且楼体均为白色调。
新世纪后,福源馆率先开始在大门处建起仿古门楼装饰,进而又大量使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斗拱,将外形简单的“方块楼”装饰成为雕梁画栋的传统楼阁式样,展示出浓郁的雅致恢宏的气韵。新兴园也进行了楼体装饰,不过采用的却是折衷主义风格——既有传统的檐脊,又有欧式的明柱、拱窗,一眼望去,大有承前启后的气势。
此前,不知是否与两家店铺同为国营商业企业有关,其外貌仍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自门面改造后,长期外貌相似的两家相邻百年老店,也借外貌出现的巨大差异,彰显出不同的企业气质。
虽未见到影像资料,想必在解放前,两家老字号的门面差异就该这么大吧……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苗韫识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