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张静
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传承优秀燕赵农耕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河北省应主动迎接数字化发展潮流,探索新时代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路径,激活燕赵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密码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大数据(BD)、元宇宙(Metaverse)等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借助数字技术开展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赋予历史文化村镇新的生机,有助于实现历史文化村镇的永续传承。河北省应主动迎接数字化发展潮流,探索新时代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路径,激活燕赵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密码。
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概况
历史文化村镇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较为完整反映传统风貌的镇(村)。历史文化村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乡土记忆,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化的重要生发地和承载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传承优秀燕赵农耕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河北省地处华北,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依燕山,南望黄河,西靠太行,东坦沃野。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一带的历史文化村镇星罗棋布,少量历史文化村镇分散于华北平原、河湖湿地等区域,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特征。按区域来看,历史文化村镇主要集中在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邯郸、邢台等地,其他散见于唐山、秦皇岛等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北省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3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76个;此外,还有276个村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及众多有待挖掘的历史文化村镇。其中,不仅有军事要地型,如怀来县鸡鸣驿村、井陉县天长镇;革命历史型,如保定清苑冉庄村、涉县赤岸村;建筑遗产型,如遵化市马兰峪镇、峰峰矿区大社镇;传统民居型,如井陉县于家村、大梁江村等。这些历史文化村镇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也是当地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保护历史文化村镇对于赓续乡村历史文脉、传承燕赵文化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所形成的地域特点和宝贵文化价值,对我国其他省份区域历史文化村镇研究有一定借鉴价值。
近年来,河北省持续深化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利用,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传承优秀乡村历史文化。目前,已对276个中国传统村落全部实现挂牌保护,逐村编制了保护利用规划。发现并抢救一批历史文化村镇,如大运河沿线、太行山区、张家口、邯郸等地新发现的古建筑、古村落、古代遗址等。加快推进传统建筑活化利用、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村镇人居环境。石家庄市井陉县成功获批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其中,开展旅游开发经营的名镇名村,有邯郸广府古城、张家口暖泉古镇、保定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等。
数字赋能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传承现状
历史文化村镇的数字化保护是指综合利用数字测绘技术、遥感摄影及立体成像技术、三维扫描与重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获取历史文化村镇的现状数据,进行数字化记录、修复、重建和再创,达到历史文化村镇的虚拟成像(即数字再现、数字孪生)、数字存储(存储在大数据中心或云中心)和再利用(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及元宇宙实现等),最终实现其空间形态和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与传统的保护利用方式相比,数字化保护利用不仅可以为历史文化村镇提供永久性数据保存,也可以通过数字博物馆或虚拟旅游平台供大众观看或游览,从而宣传和传播历史文化村镇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价值,实现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多元价值综合利用。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倡导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应坚持以数字化赋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保护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利用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数字化转化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应用实践需要深化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的进程与相关的产业化应用。因此,破解当前在历史文化村镇所面临的上述难题,其社会意义和价值毋庸讳言。
数字化转化保障体系尚未形成。一是河北省各地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利用程度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二是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利用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保障,存在非法复制、泄露隐私及网络安全等潜在风险。三是数字化保护利用的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尚显不足。
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程度不高。一是数字化资源覆盖面不广,许多珍贵的遗址遗迹等尚未被数字化。二是部分数字化展示方式相对落后,多以录像、影音、图片为主。三是一些数字化保护缺乏深度,仅简单介绍资源本身,缺乏对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价值的展示与传承。
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队伍较为短缺。一是人才队伍力量较为薄弱,专业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出现脱节。二是部分人才专业背景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例如,一些文科类专业人才在对数字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限制了数字化转化。
数字化赋能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传承的实现路径
推进数字技术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深度融合。一方面,对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通过信息传感、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手段,获取实时信息,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同时,通过图像处理等数字技术,对受损的文物、古迹等进行修复和还原。另一方面对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环境与景观进行完整、全真的数字化采集、重建与呈现,把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作为“数据”永久保存下来。
构建完善有效的数字资源转化保障体系。一方面,制定和细化知识产权保护、数字资产管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措施,为历史文化村镇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信息平台,并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搜索、安全可靠的历史文化村镇建设基础数据库,推动数字博物馆建设。
探索“文旅+数字”融合,深化智慧旅游业态的跨界融合创新。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期望,在深入挖掘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内涵的基础上将传统元素巧妙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影视创作、动漫游戏等领域,打造出有特色、有品位、有价值的文创产品。
历史文化村镇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延续悠久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通过普查—测绘—孪生—重生,以数字化方式留存历史文化记忆,让历史文化村镇通过数字化实现“永生”。以保护和留存村镇记忆为文化引领,在对历史文化村镇保存、修复的基础上加以更新、再生,打造具有浓郁燕赵风情的河北历史文化村镇,使其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课题编号:20230204048)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