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天津的城市艺术盛典“桥见海河·邂逅浪漫——桥边音乐汇”以“海河之夜”为主题启幕。视觉中国供图
青年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青年群体的集聚程度直接关乎城市发展活力与创新潜力。如何提升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并实现其有效集聚,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议题。近年来,“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格局正加速形成。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日前强调,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会议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包括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在内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各地近年积极推出系列配套举措,有效增强了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传统城市发展理论认为人口集聚主要依赖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创造,近几年国内则涌现出了一类以文化吸引力见长、实现人口快速集聚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追求多元价值的“青年择城观”
“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择一城而处之”作为社会个体安身立命的首要决策,是当代青年面临的最关键的人生选择,青年的择城理念日益多元化。互联网和交通技术的进步显著扩展了青年的心理和物理活动半径,这使得青年在考虑传统的地缘和亲缘因素之外,趣缘因素也逐渐成为他们重要的考量维度。父母及家庭的价值观念对青年多元选择的包容度也在不断提升。
当代青年的择城观念也从工业文明时期的“效率至上”,转向数字时代的注重“意义建构”。传统的评价标准如就业密度、商业规模、经济增长等,有逐渐让位于人文美学价值和个体生命体验的迹象。青年群体正通过主动选择具有文化滋养力的城市空间,在快慢节奏的平衡中重塑生活美学,进而将单纯的“居住”升华为日常文化实践。不少青年开始重新定义何为真正的“城市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打造特色文化IP作为发展战略重点。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城市年轻力评价体系》中,就将文化吸引力作为衡量城市发展潜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文化要素在青年择城决策中占据何种地位?笔者认为,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三重核心功能。
文化激活青年融入
“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7个方面重点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因素能够激发青年主动融入城市的内在动力。当青年选择一座城市时,有趣与否正成为关键考量因素之一。全国文旅产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印证了这一点,如江西景德镇凭借千年瓷文化吸引大批青年从“买客”转型为“创客”,青年艺术聚落呈爆发式增长,在这里能够看到文化消费新业态的蓬勃发展。
更早些年,云南大理也凭借艺术与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活方式,成功塑造了“世外桃源”的城市形象,以“青年艺术公社”的方式聚集了众多手工艺创作者,还通过传统工艺工作坊等方式,形成了持续的文化交流场域,产出民族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河南开封、洛阳等古城也积极投身文化IP建设大潮。通过精心设计城市文化形象、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塑造代表性文化人物,以上这些现象级文化传播形成的磁吸效应,正成为相关城市人才战略的重要支点。当代青年既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更是文化创新的生力军。
文化打造就业平台
文化热潮往往转瞬即逝,打造城市文化IP不仅需要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更要与城市的文化传统和人才资源深度融合。青年能否顺利、充分就业是考验文化热潮实效的关键指标,文化吸引力与产业吸纳能力应该形成良性互动。
景德镇之所以可能成为下一个文化驱动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典范,在凭借其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打造出众多出彩的文化现象的同时,更关键的在于相关配套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坚实的产业基础,通过对接设计、电商、文旅等现代产业并创造丰富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景漂”在此稳定下来,实现文化现象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湖南长沙的网红经济也是培育出了完整的产业链,让慕名而来的年轻人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真正融入城市发展。青年留下来的关键,在于文化资源能够转化为经济机会。青年就业数据是“硬指标”,检验着文化资源是否融合于城市建设,是否形成了人才聚集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文化培育包容生态
文化是激活青年生存的基础动能,决定了城市的包容度,也决定着能否为年轻一代搭建真正的生活港湾。这种包容度体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好的城市文化能够涵养接纳青年的社会氛围。例如,广东深圳通过“青年驿站”为毕业生提供免费过渡住宿,四川成都将咖啡馆、街头艺术区打造成青年社交空间,类似举措传递着“热烈欢迎年轻人”的信号。而当房租占据毕业生收入的60%,城市管理过度限制街头市集、创意店铺时,本质上其实是在“劝退”年轻人。
其二,好的城市文化往往与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相辅相成。“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要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包容性的关键,在于同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除了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应着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青年群体对公共服务有着特定诉求,特别是在婚育支持、教育资源和医疗保障等方面,解决他们这些急难愁盼问题,将有效强化其城市归属感。通过营造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文化氛围,同时提供包容性、可及性强的文化环境与便捷的公共服务,使青年群体既能因文化魅力而来,又能因生活舒适而留,最终实现“引得进、留得住”的人才发展目标。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