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朋友周末到家里做客,大中午顶着烈日炎炎,跟妻坐公交去吉祥村秋林商场,不敢徒步去,太晒太热。秋林商场里有一个档口专卖北京烤鸭,当年跑车时没在北京少吃烤鸭,去过前门附近的全聚德烤鸭总店,也吃过不太有名的北京烤鸭。大概怎么个顺序吃鸭子还是知道的。说真的,每次吃鸭子都吃不饱,还不如吃炒菜实惠。在乌市全聚德吃过三回。一次是同事女儿结婚,出差没赶上结婚典礼,回来同事又在全聚德摆了一桌,大家喝得都挺尽兴,不知道是不是同事之间以前有芥蒂,酒桌上发生不愉快。一位同事竟往自己头上砸了一酒瓶,头真硬,酒瓶碎了,他头没破,感觉像看香港江湖片呢。还有一次是乔迁新居,还有一次是妻的朋友女儿的升学宴。也许是不常吃鸭肉,也吃不出好赖肥瘦,就觉得好长时间没吃,再一个外面天气太热,不想在家大炒特炒,吃个现成的。在外面吃吧,天热人乏,也不自在。鸭子装盒,又去买了一包卤肉,猪耳,猪头肉了,猪肝,猪肠,这里是论斤,夹上两三下,就上四十,五十元了。让师傅先给拌上,十几种调料,酱油醋油泼辣子。陕西的油泼辣子,咀嚼到辣子籽时,有种炸焦的味道,叫人意犹未尽。秋林商场不能待太久,一个空调放得凉快,让人再看见好吃的,迈不开腿了,再一个出去外面娇阳似火,把人热得恨不得跳进冰水里把自己拔凉,保不定是一股青烟伴随我入水的,身体像根烤红的火勾子。听说乌市也高温,不要紧的老少爷们,到了深更半夜从东天山博格峰上会吹过来一阵凉风,那风刮得嗖嗖的,像风在给人搧毛盘子,西安想吹凉风,必须向南再向南,到了秦岭的广安街才会凉快下来。去宝鸡的太白山避暑,哪儿哪儿都是人,不如在家。南方有三伏天,喝伏茶的习惯。我以为这个伏茶跟新疆煮奶茶的湖南益阳茯茶一样。不是,是一种加了金银花,甘草的凉茶,用来解暑降温的。其实新疆人把茯茶放凉了喝一样解渴降温。这让人想起,上小学时电影院周边摆的茶摊,一张小木头方桌,桌面斑驳陆离,四面四个小板凳,桌子上放了一个圆形搪瓷盘子,白底红花,盘子里放着五,六个玻璃杯,玻璃杯是那种带红色小碎花图样,杯中有放凉的茶水,大人叫它香片,有的人叫它细茶。淡淡的绿色茶汤,每个杯子都有一块方形玻璃片盖着,以遮拦灰尘。一杯五分钱,这茶很解渴,有时还能免费续杯。参加工作了,每到夏天,列车上有同事就拿硕大口径搪瓷缸子喝水,一次能盛多半缸子,为了省事省力,还有口大散热快,不一会儿就凉了,能快点喝水呀。同事冬天就拿个保温杯,始终都能喝口热的。
西安有做纱窗门的,小区外有几家做塑钢窗的,一问各家价格不一,终于问到价格合适的,收了定金,还要等一星期,货从河北发过来。说西安环保要求高,高污染企业无法生存。安装好了,可以打开门窗,每天早上就可以享受一下大自然赠予的过堂风,下午必须开空调,有人用上续命二字,不为过。想起在乌市楼房没装过纱窗门和挂过门帘子,就是住塔式楼时,实在热得慌,买过一台1匹半的奥克斯空调,浙江宁波生产的。刚装上楼房年久失修电线是铝线,发热跳闸过几次,要享受空调,不能看电视。二选一,否则负荷太大跳闸。看来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只能做出取舍。终于盼到搬新居,空调也移机,可房屋坐南朝北,打开窗户通风,冬暖夏凉,用不上空调,没法得瑟,时间一久自己报废了。倒是平房时代,一到夏天,每家每户门上都挂门帘子,也分好坏,有讲究的挂细竹条的,经过打磨修剪的,就连编织也是精工细做的,挂起来那是既防蚊蝇又防光,还通气同时房子里面的人,能看见门帘外面的人,外面的人看不见屋里的人,明暗关系。还有一种门帘用秸秆做的,当时也叫芨芨棒,有时形容别人眼睛小,芨芨棒一样的眼睛。门帘到了春天和秋天,风大的时候我们就把门帘子拆了,用细竹条做风筝的龙骨,没有细竹条了,就用芨芨棒做,少不了回家挨顿打。
不过中午出去,天空云朵千奇百样,在乌市看见云朵在空中千姿百态时,有可能是刚下完雨或者刚下过雪,云是雪白雪白,像是嘴中含了肥皂水,不停地吹泡泡,一个套一个,越吹越大,而天气格外凉爽舒适。可西安沥青马路已经能闻见沥青的臭油味了。夏天真是赶不走的热,流不完的汗。感觉就像在乌市过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屋里春暖花开。人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都不确定,唯一能看见只有当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