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王攀
7月24日,川观新闻记者随“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阿坝行进入茫茫大草原。
在这个四处弥漫绿草清香、野花芬芳的最美草原季,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车辆在当地打造的“童话公路”上行驶。记者发现,很多人不仅为自然风光而来,还有更具意义的目的地要前往。
红原县瓦切镇的日干乔沼泽里,青草无边蔓延,直抵天边连绵群山。其中一座小山顶上,红军过草地纪念碑巍然矗立,注视着被当地人称作“死亡之海”的沼泽地。纪念碑下,朵朵菊花寄托着哀思。
向红军过草地纪念碑敬献鲜花。 王攀 摄
了解完红军过草地的历史后,网友“爱夏天”在社交平台上说:“纪念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象征。”
因红军走过的草原而得名的红原县,一直把红色文化当作底色,并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历史点位、历史事件,打造提升了10余处红色遗迹、遗址。”红原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贡波华清说。
如今,红原县委党校每年都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1万人次左右。“很多学员接受‘重走长征路’的实践教育后,也刷新了他们的认知。”贡波华清告诉记者。
为何会产生这一变化?贡波华清指着眼前日干乔沼泽的边缘,提议记者前往走一走。记者的脚刚一踩上茂盛的青草,就发现草下面暗藏玄机,不仅有水渗出来,而且能感受到草地轻微往下沉,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进。
不一会儿,青草上面的水就完全浸湿了裤腿。在海拔3300米以上的沼泽中步行10来分钟,在没有任何负重的情况下,记者就感到胸闷气紧。望向沼泽深处,水洼交织着青草,行走难度可想而知。
“学员们体验完这一小段后,对于忍饥挨饿的红军过草地的艰险程度,立马有了直观的认识。”贡波华清告诉记者,这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最有效果,也坚定了他一定要做好红色教育的信念。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靠着理想信念,红军艰难走出茫茫草地,但也有部分红军战士倒在了胜利曙光之前。在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胜利曙光雕塑群就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
“雕塑群主体刻画着24位红军战士相互依偎、紧闭双眼的形象,象征着在即将走出草地前,因疾病、饥饿牺牲在此的七八百名红军战士。”讲解员说,虽然这些红军战士倒在了胜利曙光之前,但长眠在此的红军,又看到了新的胜利曙光。
若尔盖县学生徒步前往胜利曙光雕塑群纪念革命先烈。 若尔盖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若尔盖县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青年节前夕,若尔盖县中学的千余名师生,徒步30多里路抵达胜利曙光雕像群前,祭奠先烈,表达追思。学生旦真吉泽说,他深刻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作为新时代青年,他要传承这种坚韧精神,为建设家乡和祖国贡献力量。
在雕塑群前,和当年红军战士差不多大的学子们,共同唱响了《新长征,再出发》。
雕塑群一侧,有一位手持望远镜的指战员,他的目光望向远方。顺着他的目光望过去,有穿越辽阔草原的公路,还有正在建设的川青铁路。曾经,红军战士们在无路的草地艰难跋涉;而今,通途直抵草原深处。
路的尽头,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其中还包括积雪终年不化的巍峨雪山。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岷山脚下,松潘县中学的现代化教室里书声琅琅。记者循声走进多功能教室,发现这里的孩子们正在上一堂名叫《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政课。
松潘县中学学生上《传承红色基因》思政课。 王攀 摄
“长征精神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还有什么用呢?”老师的提问让学生们进入思考模式。一阵讨论之后,一名学生举手回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做到踏实努力。”
阿坝州教育局副局长徐翔介绍,阿坝州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红色思政+民族文化”思政课品牌。目前,已有6节思政课获评省级精品课。松潘县中学这样的思政课,已覆盖阿坝州所有学校。
7月25日,记者在汶川县映秀镇看到了一座正在修建中的学校。据介绍,该项目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阿坝雪山草地分院汶川校区建设项目。未来,阿坝州的培训接待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