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国铁路累计开行旅游列车972列,同比增长23.2%,为旅游经济、银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放眼全国,森林游、避暑游、研学游……一趟趟特色列车按需开行,山河美景与历史名胜一线牵,“火车向着景区开”成为亮丽风景。这份火热,是“流动中国”的生动缩影,也传递着铁路运输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
旅游列车的火热,本质上是对传统旅游模式的一次破局。过去,旅游市场常面临“旅长游短”的痛点——长途交通的疲惫感稀释了游玩体验,偏远景区因交通不便“养在深闺”。而旅游列车以“移动酒店+线路管家”的双重属性,将交通环节转化为旅游体验的一部分:夕发朝至的行程设计节省时间,列车上的文化展演、地方美食体验提前唤醒游客兴致,下车即达景区的无缝衔接则让“慢旅行”有了实现的可能。这种“交通+文旅”的融合模式,不仅拉长了旅游消费链条,更让原本分散的景点串联成线,形成“全域旅游”的规模效应。比如“熊猫专列”将川蜀多地的熊猫基地、古镇、自然保护区串联,“京和号”贯通北京与新疆的丝路风情,这些线路的走红,印证了铁路在激活区域旅游资源中的枢纽价值。
对银发经济而言,旅游列车的意义更显特殊。老年群体的旅游需求,从来不是简单地“看风景”,而是对“舒适感”“安全感”“归属感”的综合追求。旅游列车恰恰精准击中了这些诉求:缓速行驶避免颠簸,全程陪同的服务团队化解出行焦虑,针对老年人设计的康养线路、医疗保障等增值服务,更让“银发族”得以从容享受旅途。数据背后,是老年消费从“生存型”向“享受型”的转变。当旅游列车成为连接“养老”与“享老”的桥梁,它激活的不仅是一张张车票的消费,更是老年群体对文化、社交、健康等多元需求的释放,为银发经济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
旅游列车不仅是一条条铁轨上的风景线,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黄金线”。旅游列车的增长是铁路系统主动服务经济大局的缩影。从“绿皮车”到定制化专列,从单纯运输工具到文旅产品运营商,铁路部门的角色转变背后,是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通过联动地方政府、景区、酒店等多方主体,铁路将自身的线路网络、调度能力转化为整合资源的平台,形成“一趟列车带火一串产业”的乘数效应。这种供给侧的创新,既为铁路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长极,也为地方文旅产业提供了流量入口,更让消费者获得了超出预期的体验,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在消费升级与老龄化加速的双重背景下,旅游列车的火热绝非偶然。它既是铁路发挥基础设施优势、服务民生需求的体现,也是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生动注脚。当铁轨延伸至更多角落,当旅游列车的服务更贴近人心,它必将成为激活区域经济、丰富消费场景的重要支点,让“诗与远方”的向往,在更便捷、更温暖的旅途中照进现实。
(来源:中国网 作者:姚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