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东北有一座2000余年的古城
TA传承了宋代龟背制县治格局
是老成都的活沙盘
素有“小成都”之称
四条主街,三十二条巷子
六十四座人文院落
造就了其独特的风貌
它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
也是成都唯一传承千年县治格局的古城
城厢古城
▲城厢古镇 图片来源:成都青白江
何为城厢?
《明史·食货志一》:“在城曰坊,近城曰厢。” 清王韬《瓮牖馀谈·星陨说》:“随有小星无数,约计万余,从东南陨於西北……城厢内外,万目共瞻,咸啧啧称异焉。”简而言之,“城厢”就是靠近城的地区和城区总称。
从商周到战国时期,城厢之地隶属古蜀国。秦灭蜀之后,辖地归入蜀郡。汉晋时期,城厢曾作为新都故城,后城厢与广汉县、新都县、雒县及犍为郡牛鞞县地相交合。
据《成都乡镇简志》记载,南北朝时期西魏废帝二年(553)置金渊郡,所辖二县之一的白牟县即设治所于今城厢镇北门古城桥附近,北周时废为镇。
▲民国原金堂县(现城厢)街道图 图片来源:i青白江
唐咸亨二年(671),金堂县治所为避沱江水患,由旧址(今赵镇街道古城街)迁至古城镇(今城厢镇)。从此城厢镇成为了一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成都平原上一座繁华的县城。
城厢作为县治从宋嘉祐二年(1056年),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一直延续到1950年10月金堂县人民政府迁址赵镇。据嘉庆《金堂县志》记载:“白牟即今治,故唐宋时名古城镇,今北门犹有古城桥之名焉。”
1981年,城厢镇划归青白江人民政府管辖至今。
唯一传承千年县治格局的
古城
城厢镇作为白牟县、金堂县旧县治所在地,是目前成都保留最为完整的清代古县治文化遗存,也是成都周边唯一的县治龟背格局,其布局反映了古代县城的规范化建制。
城垣内按方位分布着东西南北4条大街,形成两个“丁字形",贯通四座城门。由四条大街派生出的32条小巷,构成了功能各异的县城街坊。
▲城厢镇龟背格局地图 图片来源:青白江民政
依托城厢镇空间格局及区域内绣川书院、文庙、武庙、金堂县衙、西街、中学、宗祠、寺庙、古巷、会馆、宅院、护城河、城墙、公园等建筑形态,有机构成一座典型的古县治基本格局。由此积淀了传承千年的县治文化。
全长320米的西街,主街多为商铺,两边商铺背后,便是老城厢人的家。西街街口存留着县衙遗址,遗址占地约万余平方米,是典型的清代衙门建筑,为1930年时城厢县府所在。
▲城厢风光 图片来源:文旅青白江
西街上另一文化地标“陈氏宗祠”已有近280年历史,为湖广客家陈氏先祖入川时所建,占地约1800平方米,分东、西两院,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家族祠堂。
▲陈氏宗祠 图片来源:成都日报锦观
知名的文庙供奉和祭祀的是“万世师表”的文化集成者——孔子,武庙则是关羽的专祠。
▲嘉庆时期武庙、纯阳阁古图 图片来源:青白江区城厢镇
清代嘉庆九年(1804年),城厢武庙由时任县令谢惟杰从城东北迁建于现址,虽为重建,但其规模、华丽远胜昔日。
有趣的是,城厢武庙高度为12米,超过高度为11.1米的文庙,据说这种现象在全国都很罕见,这违背了封建礼教崇文抑武的规制,略显“霸气”。
▲图为城厢镇武庙 图片来源:青白江区城厢镇
四川省保存最为完好的
古代县一级最高学府
据《金堂县乡土志》载,“金堂遭明末献贼屠戮之祸,土著人无几,故现在本境居民其先祖大都于康乾时由湖广、江西、广东、福建、江浙诸省迁来,鲜有前代旧族。”清代以来的移民风潮,为城厢带来了五湖四海的外来人口和多元文化。所以这里并不只有慵懒的老时光,更是近现代文化的见证地。
“耕可致富,读可荣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传统耕读思想在城厢古镇人的心中根深蒂固,紧邻城厢中学的绣川书院则是最好的说明。
它始建于宋,后来经过迁移和三任县令赔修形成了金堂建得最早、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一所书院。整个建筑除局部墙壁改为砖砌外,基本保留着清代原有的结构和风貌,是迄今为止,是四川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县一级最高学府。
▲2013年的绣川书院 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让这里诞生了理学鸿儒谢湜、戏曲大师魏长生、当代诗人流沙河等文人墨客。也曾见证、记录着不少志士仁人的奋斗乃至牺牲,留下了革命家、政治家的墨宝。
在这里,流沙河听到了世间最美妙的蟋蟀吟唱。后来,因为蟋蟀,他与余光中结下跨越海峡的诗歌情缘,留下传世名篇《就是那一只蟋蟀》:“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流沙河先生故居 图片来源:文旅青白江
在这里,用土制炸弹将清王朝顽固派良弼炸死的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彭家珍有了专祠,孙中山称赞他:“诛除大憝以收统一速效之功”,题词“我老彭收功弹丸”,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并下令修建专祠。
▲位于青白江区的彭大将军专祠纪念馆 图片来源:青白江区城厢镇
在这里,上世纪30年代川军将领邓锡侯曾在此指挥部署,抗战爆发后还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随后便率军出川抗日。为表纪念,时任金堂县长严光熙后来率众绅士,在此楼西侧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
城厢还是一个具有烟火味的地方,城厢人把平常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每年的“城厢之春”民俗文化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它是城厢人自己的节日,每年的春节前,一家老小,家家户户都会参与,这是欢度春日来临的节日。
“连箫是竹棍棒棒,这头打来那头响”,打连箫深受大家喜爱。用竹棍互打,打手、打腿、打脚,蹲着打、跑着打、滚着打,边打边唱、节奏分明、悦耳动听。历经三百年的岁月,2008年,城厢过街连箫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21年11月,城厢古镇成为首批成都市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舌尖上的中国》大型纪录片(第一季、第二季)总导演陈晓卿都忍不住感叹道,“这个地方我特别喜欢,好像时间静止在几十年前一样,非常舒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