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黄浦区老城厢的市井喧闹中,藏着一座江南古典园林的珍宝——豫园。这座用砖石草木筑就的园林,已经默默记录了六百多年的沧桑。它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历经风雨后,竟将江南园林的精致婉约与海派文化的开放包容,糅合得如此自然。若说这是上海乃至中国园林艺术中的明珠,我想没人会反对。
豫园
时光流转:从深宅到城市客厅
1559年,明代官员潘允端为了向父亲潘恩尽孝,在潘家宅院西边的菜地上开始营建园林。我们如今很难想象,他耗费二十多年心血打造的私家园林,会被后人誉为“奇秀甲东南”。他取“豫悦老亲”之意命名,于是便有了“豫园”。
可惜清代乾隆年间的一场战火,让这座园子遭受重创。后来靠着当地士绅集资重建,它一度改称“西园”。但磨难并未停止——鸦片战争的炮火、小刀会起义的动荡,都在它身上留下伤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政府多次修缮,1961年才重新向世人敞开大门。1982年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我仿佛看见这座园林完成了从私人庭院到公共记忆的蜕变。
豫园
方寸天地:造园者的魔法
最让我惊叹的是,不过三十亩的弹丸之地,竟能装下整个山水天地。当你站在大假山顶,看黄石堆叠的山体(明代大师张南阳的杰作)在阳光下泛着暖色,便明白为何它被称作“江南假山之冠”。那12米高的山体藏着幽深石洞,沿着石阶向上时,衣袖拂过湿滑的岩壁,登顶后整个园景豁然展开。
豫园
假山南面的池水绿得让人心静,溪流穿过月洞门去向未知的远方。我常想,当年造园者是否故意留下这缕遐思?
玉华堂前的“玉玲珑”总引人驻足。这块4米高的太湖石布满孔洞,阳光穿过时在地面投下流动的光斑。古人推崇的“皱、漏、瘦、透”四字真言,此刻便有了生命。听说它曾是宋徽宗"花石纲"的遗石,指尖触碰冰凉石面的瞬间,历史突然变得可感。
豫园
市井中的风雅印记
走出园林,九曲桥如绸带般飘向湖心亭。坐在这个上海最古老的茶楼里,看飞檐倒影在水中摇晃,突然理解为何巴金、曹禺当年爱来此写作。2023年我初次来访时,听人说清代文人常在此听着昆曲,一壶茶能消磨整天——这倒与潘允端《玉华堂日记》里四百多条观戏记录对上了。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刻我走在湖心亭旁边,那昆曲的唱腔声似乎在我的耳边响起。
砖雕龙墙的细节总被游客忽略。鱼鳞瓦片拼成的龙身闪着青灰光泽,三爪龙纹藏着清代工匠规避皇家规制的智慧。万花楼前21米高的古银杏(据说是潘允端亲手所植)在秋日洒下金雨,树根处元代铁狮已被摸得锃亮。明代《三国演义》砖雕前总围着外国游客,导游正用英语讲解“空城计”。
豫园
豫园:活着的文化地图
每年春节的豫园灯会,是上海最鲜活的民俗画卷。非遗手艺人现场捏的面塑生肖,让金发孩童看得目不转睛;梨膏糖的焦香混着剪纸老人的剪刀声,这才是海派文化的真味。如今这里举办的文化论坛,常能看到汉服青年与外国建筑师同席而坐——四百多年的园子,依然在生长新的年轮。
豫园
此刻我的鞋踩过回廊青石,斑驳砖雕在暮色中泛着微光。四百年的风雅与烟火,早已渗进每道瓦缝。这不是供人拍照的背景板,而是本需要慢慢翻阅的书。当你把耳朵贴在玉玲珑的孔洞上,或许真能听见时光流动的声音。
#豫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