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的现状与成就
宣汉县紧扣“文旅靓县”战略定位,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形成了以巴文化为核心、多元文化协同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7月30日,中国共产党宣汉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宣汉县委关于以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为引领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旅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路径,为宣汉文旅产业擘画了清晰蓝图。
资源整合与品牌效应
- 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宣汉县拥有三大核心文化资源——神秘古老的巴文化、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以及独特纯正的土家族文化,构成了宣汉文旅发展的文化根基。罗家坝遗址作为全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巴文化遗址之一,自1999年起历经四次考古发掘,出土青铜礼器、兵器、彩绘陶器等珍贵文物1400余件,尤其是33号大墓出土的200余件文物,为研究古代巴国提供了重要依据。
- 2022年12月,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规划以“巴人巴国巴王陵”为主题,打造包含遗迹复原展示、遗址博物馆等六大板块的综合性公园2。遗址博物馆作为核心项目,功能定位为集文物保护、收藏展示、社会教育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将成为全国巴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 旅游品牌体系构建:宣汉县已构建起“一区四圈”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东龙头、西休闲、南康养、北体验、中观光),拥有3个国家4A级景区和6个国家3A级景区。其中,巴山大峡谷景区作为文旅扶贫的典范,自2018年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1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55亿元,直接带动102个贫困村、9.1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从“穷区变景区、景区变富区”的历史性转变。2021年,该景区荣登“四川最受网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榜首,并获评“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
产业带动与融合发展
宣汉县文旅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旅游接待人次从2015年的426万跃升至2024年,宣汉接待游客19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6亿元,成为县域经济新引擎。2024年以来,举办各类文旅活动100余场次,覆盖川渝鄂陕黔五省市,有效扩大了客源市场。2024年,巴山大峡谷成功创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宣汉县也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百强县”第85位。在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文物“活”了起来。“西南有巴国”系列文创产品成为游客必买的伴手礼,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作为巴文化发源地,宣汉坐拥“罗家坝遗址”“巴山大峡谷”“月亮坪森林康养”三大文旅王牌。这一增长势头在2025年仍在持续,仅巴山大峡谷景区在暑期旅游旺季就通过免门票政策吸引大量游客,同时加速推进5A级景区创建工作。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宣汉全县接待游客1137万人次,创下78.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文旅产业正从“潜力股”加速成长为县域经济的“主引擎”。
- 文化演艺与活态传承:2020年推出的大型沉浸式巴文化情景史诗剧《梦回巴国》,以巴王与湘君的爱情传奇为主线,通过现代舞台艺术再现了巴国从诞生到灭亡的波澜壮阔历史,成为全国首台巴文化大型剧目。在渡口土家族乡,巴文化已深度融入旅游全要素——巴人钱棍、篝火晚会、夜游巴山等文化产品,以及60余家巴文化主题酒店民宿,形成“赏美景、品文化、重体验”的文旅融合模式。
- 非遗保护与创新应用:宣汉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东薅草锣鼓》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余门拳》。渡口土家族乡设立了非遗传习基地和传习所,将土家族歌舞、武术等非遗项目转化为旅游体验产品。2022年,该乡成功入选第二批天府旅游名镇,其下辖的常乐社区、果坝村、桃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表:宣汉县重点文旅项目发展现状
项目名称 | 定位/等级 | 关键进展 | 经济社会效益 |
巴山大峡谷 | 国家4A级景区/创5A中 | 2025年推进数字化改造,建设巴文化活态展示馆 | 开园以来累计接待1146万人次,综合收入75.55亿元,带动102个贫困村脱贫 |
罗家坝遗址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 博物馆获批建设,遗址公园规划报审 | 填补川东巴文化考古空白,奠定全国巴文化高地基础 |
月亮坪旅游度假区 | 创省级旅游度假区 | 2023年全面启动建设,西区运动公园即将开放 | 将主导达州及周边康养度假市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
深层次挑战与不足
尽管宣汉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但在文化资源开发、产业规划、品牌营销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制约着全国巴文化高地的建设和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
文化资源开发不均衡
- 巴文化开发进度滞后:罗家坝遗址虽已启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但整体开发进展迟缓。遗址博物馆虽在2017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建设,但至今尚未全面建成开放,考古研究与保护利用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承担全域旅游“引擎”角色。相较于三星堆、金沙等成熟考古遗址公园,罗家坝在遗迹展示、科普教育、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未能形成“有血有肉”的巴文化载体,游客体验度不足。
- 红色文化挖掘不足:宣汉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红色基因,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滞后,展陈手段单一,无法匹配宣汉在革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红色主题缺乏相匹配的载体支撑,与全国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标准差距明显,成为文旅融合的突出短板。
- 土家文化碎片化:作为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区,宣汉拥有独特的土家族文化资源,但系统开发和活态传承不足。尽管《川东薅草锣鼓》《土家余门拳》等非遗项目通过央视等平台获得宣传,但整体文化产业化程度低。
- 代表土家文化的“土家女儿节”尚未恢复,土家婚庆表演、巴人舞表演、薅草锣鼓传承交流等文化活动未形成常态化展演机制,土家刺绣、根雕等手工艺品未形成品牌效应和产业链条。在渡口土家族乡等聚居区,土家文化展示仍停留在表层,对传统生活方式、民俗节庆、手工技艺的深度挖掘不够,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产业规划与融合不足
- 产业链条不完善:宣汉县尚未形成以巴文化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条,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效率不高。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旅多文少”现象突出,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导致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和吸引力。如在巴山大峡谷景区,游客体验仍以自然观光为主,巴文化和土家文化的融入多停留在建筑外观、歌舞表演等表层,缺乏深度文化体验项目。
- 产业集群效应弱:全县文化产业缺乏系统规划,未能从红色旅游、巴文化旅游、土家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方面形成差异化发展的产业集群。产业方向不明晰,基础条件薄弱,发展理念有待提升,导致宣汉文化未能形成响当当的品牌体系和产业链条,无法实现“品牌独立、线路明确、规划有序、各具特色”的精品文化系列。
- 体旅融合层次浅:川东土家族村寨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面临多重困境:融合意识滞后,民间力量薄弱;资源开发较浅,旅游产品同质化;宣传手段单一,融合效果欠佳;经济支持稀缺,非遗传承乏力9。如土家余门拳作为省级非遗,仅停留在展示展演层面,未开发成具有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产品,难以形成持久吸引力。
品牌影响力与区域协同不足
- 品牌效应不彰:尽管拥有“中国巴文化之乡”“天府旅游名县”等称号,但宣汉文旅品牌的全国知名度仍有限。“巴国故都·巴适宣汉”品牌定位精准,但缺乏系统性的品牌传播体系和营销策略,市场认知度不高。宣传手段单一,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和节庆活动,在新媒体平台、短视频营销等方面创新不足。
- 区域联动不足:宣汉虽被纳入《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2022年川渝联合印发),但跨区域旅游线路整合仍处于规划阶段。与重庆城口、万源的旅游资源联动不足,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进展缓慢,未能形成“资源互享、客流互引、品牌共建”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示范区规划提出“一区三带三支点”空间格局,即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和三条产业带,但具体实施项目和合作机制尚不完善。
- 基础设施瓶颈: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仍不完善,智慧旅游建设滞后,旅游道路、集散体系、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有待提升。在巴山大峡谷创5A过程中,虽然推进了智慧旅游系统升级,但整体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与5A级景区标准仍有差距。
未来发展优势与前景
依托政策赋能、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宣汉文旅融合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有望建成全国巴文化高地与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战略机遇与政策赋能
- 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宣汉是《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核心支点,该规划由川渝两地联合印发,明确将宣汉定位为“山环水绕的高品质生态滨江城”,提出打造“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的目标5。到2025年,示范区计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接待游客能力超过3500万人次,成功创建1个以上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为宣汉文旅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 省级文旅项目支持:四川省将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纳入重点文化工程,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022年)为争取国家级文化资金与学术资源奠定基础。罗家坝遗址公园以“巴人巴国巴王陵”为主题,总规划面积约257万平方米,包含整个罗家坝遗址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地带,分为罗家坝遗迹展示、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中河后河水景展示与体验、巴山生态公园、文创开发和非物质文化展示六大展示板块,是集罗家坝遗址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遗址展示、巴文化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遗址类公园。建成后,有望成为继三星堆、金沙之后四川又一重要考古遗址公园。
- 宣汉2020年纳入全国百强县培育县后,2023年以第90位成功入围,2024年实现晋位,2025年再度蝉联。这一成绩源于全县上下践行“四种精神”——“不胜不休”的执着、“攻坚克难”的担当、“创新创造”的开拓、“勠力同心”的团结。通过资源转化、文旅融合、农业提质等路径,全县工业增加值占全市49.1%,文旅获评“天府旅游名县”,民生领域新建学校23所,县域就诊率达90%,交出了经济与民生并重的答卷。
- 县域发展战略聚焦:宣汉县委第十四届十七次全会将“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作为引领性工程,明确提出“巴国故都·巴适宣汉”品牌建设目标,加快培育“多维一体、融合共生”文旅业态,大力提升游客“舒心顺达、巴适安逸”文旅体验,以巴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工业游、康养度假游、近郊游、赛事演艺游“六篇文章”推动文旅全领全业态发展,为宣汉文旅融合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重大项目引擎驱动
- 巴山大峡谷创5A提速:作为达州市首个冲刺国家5A的景区,巴山大峡谷正实施全方位升级:一方面深化文旅融合,新建巴文化活态展示馆,将巴文化元素融入建筑景观和标识系统;另一方面推进数字化体验,对大象洞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时空幻旅”沉浸式项目,同时全面升级智慧旅游系统。景区依托独特的土家族文化资源(95%人口为土家族),发展巴人主题民宿集群(如九龙巴山饭店、水井坡民宿等60余家),直接带动16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4万余元。
- 罗家坝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公园建设将填补巴文化考古展示空白,与遗址博物馆联动形成“考古+研学+旅游”产业链。按规划,公园将包含遗迹复原展示、遗址博物馆、非物质文化展示等主景版块和中河后河水景区、川东北传统街区、巴文化生态公园等借景版块。建成后,可与陕西兵马俑、湖北荆州熊家冢等大遗址形成“先秦文化遗址走廊”,提升跨区域旅游吸引力。同时,公园建设将带动普光镇进化村等周边乡村发展,形成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 月亮坪与森林康养集群:宣汉森林覆盖率高达62.09%,素有“川东林都、天然氧吧”美誉。依托这一生态优势,月亮坪旅游度假区建设全面提速,西区运动公园即将开放,张家坝滨江公园近期动工。五马归槽原始林场(秦巴南端保存最完好的天然阔叶林)将打造运动康养主题景区,与巴山大峡谷形成“双龙头”格局。宣汉计划通过月亮坪项目“在达州及周边康养度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向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坚定前行”。
表:宣汉县主要文旅IP资源开发现状与提升方向
资源类型 | 代表项目/载体 | 现状特点 | 提升方向 |
巴文化 | 罗家坝遗址、《梦回巴国》剧目 | 考古研究基础扎实,演艺项目成熟 | 建设国家遗址公园,开发沉浸式考古体验,拓展巴文化产业链 |
土家文化 | 薅草锣鼓、余门拳、土家女儿节 | 非遗保护成效显著,活态传承不足 | 恢复传统节庆,打造非遗体验基地,发展手工艺产业 |
生态康养 | 巴山大峡谷、月亮坪、五马归槽 | 森林资源丰富,康养产品初具规模 | 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森林康养、中医药健康旅游 |
红色文化 | 红三十三军纪念馆、巴山红军公园 | 资源丰富但开发滞后 | 扩建纪念馆,融入全国红色旅游线路,打造红色研学基地 |
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 巴文化基因的独特性:罗家坝遗址作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巴文化遗存”,其考古价值与文化意义不可替代。通过持续考古发掘和研究深化(如已形成的“巴文化研究宣汉共识”),宣汉有望成为全国巴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地和文化展示中心。巴文化的神秘性、古老性特征,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展示方式,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体验,如利用AR/VR技术复原巴国生活场景,开发巴文化主题文创产品等。
- 土家文化的活态传承:宣汉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如渡口土家族乡占比95%)。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可通过系统化开发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恢复“土家女儿节”等传统节庆,打造常态化土家民俗表演,发展土家刺绣、根雕等手工艺产业,建设土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推动土家体育非遗(如余门拳)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开发参与性强的文化体验项目。
-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巴山大峡谷的实践已证明“景区带村”模式的有效性——通过文旅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如渡口土家族乡人均年收入达4万余元)。未来可进一步推广“资金入股、土地入股、民宿经营、文创开发”等多元参与方式,让农民共享文旅发展红利。朱国富的案例极具代表性:这位渡口土家族乡立石村村民,利用景区开发带来的机遇,将曾经关停的黑湾鱼庄重新开业,如今年收入稳定在20多万元。
实施路径与战略建议
深化文化挖掘与载体建设
- 打造巴文化核心载体:今年6月,罗家坝遗址拟入选四川省选古建筑和遗址遗迹类别名录。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结合数字化技术复原巴国生活场景,开发“探秘巴王陵”沉浸式考古体验项目。学习三星堆、金沙遗址公园成功经验,将专业考古研究与公众教育有机结合,定期举办“考古开放日”“文物修复展示”等活动,增强游客参与感。红三十三军纪念馆,运用现代展陈技术生动展示宣汉红色历史,将其打造为川东红色旅游核心节点,融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 活态传承土家文化:系统恢复土家传统节庆(如“女儿节”),在渡口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等聚居区建设非遗传习中心,打造“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开发土家文化主题旅游产品:编排精品土家歌舞剧,打造“土家婚俗”沉浸式演出,设计土家服饰体验项目,推广“住吊脚楼、吃土家宴、学余门拳”深度体验线路。同时,支持土家刺绣、藤编、根雕等手工艺产业化发展,培育“土家工匠”品牌,实现文化保护与增收致富双赢。
推动产业融合与品牌升级
- 构建“文旅+”产业生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融入巴文化元素,打造“巴人文化街”和土家风情街区,发展巴文化主题餐饮、民宿、文创产业。推动文旅与农业、林业、康养深度融合:在君塘花仙谷、庙安花果山等农旅融合园区基础上,升级打造“巴山富硒农产品”品牌体系;依托五马归槽原始林海等资源,发展森林康养、中医药健康旅游,构建“养在巴山”康养品牌4。创新体旅融合模式,开发“巴人竞技”(如射弩、摔跤)等特色体育项目,举办山地马拉松、攀岩等赛事。
- 实施品牌提升工程:以“巴国故都·巴适宣汉”为核心品牌,构建品牌体系:巴山大峡谷突出“巴山夜雨·秘境土家”形象;罗家坝遗址彰显“巴源探秘”文化深度;月亮坪强化“森林康养”生态标签。创新营销方式:发起“十万人齐跳巴人舞”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制造传播爆点;与央视《国家宝藏》等节目合作,提升罗家坝文物知名度;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寻梦巴国”话题营销。针对成渝、西安等重点客源市场,实施精准营销,开通旅游直通车,打造“巴文化周末”主题线路。
强化区域协同与设施提升
- 共建大巴山旅游圈:落实《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联合重庆城口、万源共建“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整合亢谷、巴山大峡谷、八台山等景区资源,打造跨省市旅游环线5。联合推广“红色巴山”旅游线路,串联宣汉红色遗址、城口苏维埃遗址、万源保卫战遗址等资源,打造全国性红色教育基地。建立客源互送机制,推行“一票通”等便利化措施,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 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围绕创5A目标,全面升级巴山大峡谷景区设施:优化游览路线,增设多语种标识系统,提升智慧导览功能;建设生态停车场,扩容景区接待能力;改造旅游厕所,完善无障碍设施7。加快建设西达高铁、城宣高速等交通项目,打通外部旅游通道;完善县域旅游公路网络,开通景区间旅游专线,构建“快进慢游”交通体系。推进明月新城文旅综合体建设,提升县城旅游集散功能,打造“巴文化风情”城市景观。
宣汉文旅融合发展已迈入关键跃升期。通过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打造“巴国故都·巴适宣汉”品牌,宣汉有望成为川渝文旅新增长极,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示范。围绕“诗与远方”的融合愿景,宣汉通过深入挖掘巴文化、土家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以‘六篇文章’推动文旅全域全业态融合发展为方向,做好全省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县域试点、创作推出文艺精品、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和新业态,打响“度假在宣汉”的景区品牌、“周末游宣汉”的近郊品牌、“研学来宣汉”的文化品牌,打开文旅融合新天地。
宣汉通过依托巴山大峡谷、月亮坪打造“度假在宣汉”全时全景度假优选地;立足工业旅游精品路线打造、“百味宣汉”美食培育推广计划,培育“周末游宣汉”城郊微旅行目的地;用好巴文化、土家文化、红军文化,依托罗家坝考古遗址博物馆、红三十三军纪念馆、薅草锣鼓等资源擦亮“研学来宣汉”文化深度体验金招牌,“千亿宣汉”的文旅篇章将更加璀璨夺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