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青海湖南岸的晨雾还未散尽,一场诗意的盛会已然拉开帷幕。以“山宗水源·大美青海”为主题的2025年青海湖诗歌节在碧波荡漾的青海湖畔正式开幕。诗歌节组委会主任吉狄马加,用浑厚的嗓音宣布这一文学盛事的开始。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大南在致辞中表示:“青海不仅是三江之源,更应该是中华诗意的源头。”来自德国、荷兰、南非等国的诗人代表,用各自的语言朗诵着献给青海的诗篇,不同语言的韵律在湖面上交织回荡。这个创办于2007年的诗歌盛会,一共举办了8届,在18年间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诗歌的重要桥梁。
乘着青海湖诗歌节的东风,“大河诗韵·河湟长歌”海东市黄河诗会于7月26日上午正式启幕。开幕式上,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王山动情地说:“今天我们站在黄河岸边,就是要让诗歌回到它最初的源头。”青海省作协常务副主席邢永贵则说:“青海是诗歌的海洋,从青海湖到三江源,到处洋溢着美好的诗句”,引起全场共鸣。中共海东市委副书记王述友指着脚下的黄河说:“看,这就是我们最好的诗行。”
中国诗歌学会领导团队专程赴海东指导工作,包括党支部书记王山、副秘书长雁西、品牌战略部主任胡博、社会活动部主任马文秀等。诗会汇聚了当代中国诗坛的璀璨群星:著名诗人舒婷一袭素雅长裙,气质卓然;翻译泰斗赵振江虽已86岁高龄,仍精神矍铄地与青年诗人切磋诗艺;“外卖诗人”王计兵以朴实无华的形象展现生活诗人的本色;“市长诗人”李强才思敏捷,即兴创作令人叹服。此外,胡弦、高兴、树才、朱振武、田禾、吴少东、张在健、董强、马铃薯兄弟、梁积林、孔令剑、黄少政、麦城、黄胜、蒋兴刚、梁小兰、于成安、林江泉、高鹏程、毛秀璞、徐迎夏、梦之丹、禅雪等33位知名诗人,以及文艺评论家陈仲义共同参与了这场诗歌盛宴。
海东本土诗人阵容同样耀眼,市作协主席李明华、常务副主席杨秀珍带领青海诗坛中坚力量杨廷成、马海轶、郭建强、宋长玥、望禾、牧白、周存云、董梅、那朝庆、彭吉明、马光辉等全程相伴。加上六县(区)的诗歌爱好者,上百位诗人共襄盛举。当杨廷成即兴朗诵的新作引发全场共鸣时,这颗高原明珠仿佛化作了诗歌的圣殿——老中青三代诗人在这里激荡诗情,东西南北不同流派在此交融碰撞,共同谱写了当代中国诗坛的一段佳话。
7月24日上午,“大河诗韵·河湟长歌”海东市黄河诗会在中共海东市委党校报告厅进行预热。《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双料冠军彭敏以“诗歌中的黄河”为题,为这场文化盛宴拉开序幕。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彭敏从《诗经》中“关关雎鸠”的黄河意象娓娓道来,一直讲到现代诗歌中的母亲河情怀。他风趣地说:“在党校谈诗论道,让我想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古老智慧。”台下听众时而会心一笑,时而陷入沉思。互动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听众踊跃提问,彭敏妙语连珠,思想的火花在会场不断迸发。
这场讲座创造了两个“首次”:既是彭敏首次走进党校讲授诗歌,也是海东市委党校建成以来首次举办诗歌公益讲座。台上台下诗情交融,为即将展开的黄河诗会谱写了完美的序章。
7月25日下午,《黄河浪花·撒拉诗韵》游船诗会在循化县黄河清水湾的“梁溪”号上诗意启航。这片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湾”的水域,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的河水与两岸丹霞地貌交相辉映,彻底颠覆了诗人们对黄河“浑浊奔腾”的固有印象。
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雁西深情朗诵原创诗作《撒拉艳姑》时,几位身着民族盛装的撒拉族姑娘即兴起舞,裙裾飞扬间尽显民族风情。撒拉族诗人韩秀梅朗诵了撒拉族著名诗人韩秋夫的《献给共和国的赞歌》,清澈的嗓音与澄澈的河水相映成趣,将诗会推向高潮。众人不禁感叹:“这才是诗歌最本真的模样——自然纯粹,生机盎然。”游船随着碧波荡漾,诗人们在这片"清水湾"的怀抱中,感受着母亲河别样的柔情与诗意。
7月26日上午,《丹山碧水·生态诗境》黄河诗会在化隆县群科新区黄河岸边正式拉开帷幕。“群科”——这个藏语意为“水转弯”的地方,因下游水电站形成了独特的高峡平湖景观。七月的晨光中,碧水映照着丹霞山色,冬季栖息于此的白天鹅虽未至,却已让人想象它们优雅的身影。
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纪青云以浑厚深沉的嗓音朗诵《黄河颂》,声波在河面荡漾,与远处雪山的静默形成奇妙共鸣;青海花儿歌手马全一曲《雪白的鸽子》高亢入云,将西北民歌的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郭彦华演绎的《青海情》如清泉流淌,随后与马全合唱的《花儿与少年》更点燃了全场热情;中国金钟奖得主张明旭的《这不是遥远的地方》,歌声直抵心灵深处。当土族、藏族、撒拉族诗人用母语朗诵时,不同的语言却诉说着相同的情感,文化的藩篱在诗意中消融。
活动间隙,诗人们或漫步河畔聆听浪涛絮语,或驻足凝望记录山水诗韵。这片藏语称为“水转弯”的灵秀之地,此刻正以最诗意的姿态,见证着一场跨越语言与民族的文化盛宴。
7月26日下午,黄河诗会诗歌分享交流暨名家诗集签赠活动在化隆县群科新区听水书屋温情启幕。著名诗人雁西、田禾、马文秀等与五十余名中小学生及文学爱好者共聚一堂,在黄河岸边展开了一场跨越代际的诗意对话。书屋中,孩子们清澈的童声朗诵着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稚嫩却饱含深情。雁西俯身指导一个小女孩把握诗歌节奏,温柔的话语如春风化雨;田禾在赠书扉页写下“愿诗歌照亮你的人生”的寄语,笔尖流淌着对文学薪火相传的期盼;马文秀被孩子们团团围住,“怎样才能成为像您一样的诗人”的提问此起彼伏,她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当《月亮的情书》《父亲的油灯》等诗篇在黄河涛声中回荡,当签满名字的诗集传递到一双双小手中,这个下午,诗歌的种子已悄然播撒在孩子们心田。这场以书为媒、以诗会友的温馨聚会,让黄河文化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7月26日暮色四合时,"祝福·平安"诗歌音乐晚会在海东市平安区湟水河畔的体育诗歌公园拉开帷幕。湟水河——这条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千百年来如同慈母般哺育着西宁、海东两城,与黄河、大通河共同孕育出璀璨的河湟文化。平安,这座曾见证唐蕃古道驼铃、丝绸南路商旅、茶马古道马蹄的历史重镇,如今已成为青海省唯一的“中国诗歌之乡”。
晚会以极具地域特色的《祝福平安》作为开场曲目,这首作品完美呼应了活动主题与举办地特色。歌曲由平安本地著名音乐人张生贵作词、罗秀红作曲,饱含深情的人文关怀,生动展现了平安地区的文化底蕴。晚会上,平安的朗诵者们以饱满的情感演绎了中外诗人的经典之作:艾青磅礴大气的《时代》、舒婷柔美深情的《致橡树》、王山空灵悠远的《梦中的夏宗寺》、高兴温暖细腻的《默契》、吴少东质朴真挚的《在平安驿》、胡弦沧桑厚重的《古城门》、莫言娟恬淡隽永的《如愿》,以及破石感人至深的《恋人哦,母亲》。
当艾青《时代》的铿锵诗句划破夜空,当舒婷《致橡树》的动人旋律引发全场共鸣,当本土诗人破石朗诵《恋人哦,母亲》时那哽咽的声音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这场湟水河畔的诗歌盛宴,最终在星光、灯光与泪光交织中圆满落幕。然而诗情未了,散场后的诗人们仍三三两两徘徊河岸,或低吟浅唱,或促膝长谈,直到银河倾泻,夜色深沉。
海东市黄河诗会以五场特色鲜明的活动串联起一场诗歌的盛宴,在高原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这场诗会不仅收获了诗界与各界的一致赞誉,更催生了《看见黄河小时候》《青海拉面告诉我》等数十首饱含深情的诗作。
诗会汇聚了当代中国诗坛的多元风采:86岁高龄的翻译家赵振江每日笔耕不辍,每周两场篮球展现不老诗心;“外卖诗人”王计兵在奔波间隙以诗为伴;“画家诗人”黄胜在诗画交替中寻找灵感;“市长诗人”李强用诗歌为武汉代言。这些诗人虽年龄、职业各异,却都因诗歌而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他们或挥拍球场,或执笔丹青,或奔跑马拉松,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思想活跃、心情愉悦、身体忙碌”的生活智慧。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诗坛伉俪舒婷与陈仲义。这对年逾古稀的文学伴侣,以其深厚的学养与谦和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位与会者。舒婷对海东文联年轻干部的寄语尤为珍贵:“诗歌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生命律动。”这句箴言,恰是这次诗会最深刻的注脚。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们平易近人的品格。活动期间,他们多次对会务人员说:“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临别之际,他们执意自掏腰包宴请工作人员以示谢意,并坦言这是他们行走全国各地的一贯做法。这份真诚的关怀,这份朴素的温情,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真正的诗人,不仅在诗中传递美好,更在生活中践行诗意。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德艺双馨,不仅教会我们如何作诗,更示范了如何做人。
当诗人们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陆续离去时,海东这座因诗歌而闪耀的城市,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黄河的涛声与诗歌的韵律在此交融,不同民族、不同代际的文化记忆在此碰撞,共同书写了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河湟诗篇。(张臻卓)
(责任编辑:张子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