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到,国内旅游战线全面拉响。
可今年的“避暑胜地”既不是海边、也不是山顶,而是那个年年“默默无闻”、突然人山人海的地方——贵州。
贵阳机场凌晨一点仍是人流如织,黄果树瀑布、青岩古镇、千户苗寨,密密麻麻的游客让人以为穿越回了春运现场。
贵州能突然“出圈”,靠的是一种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资源:气温。
确切地说,是22度的夏天。
一
今年夏天,北方的高温直接突破了40℃,连车门都能烫得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进了桑拿房了。
而南方那些以湿热著称的城市,则继续给人上演“吹空调也流汗”的夏日奇观。
就算是开着空调,站在外面也能迅速变成“水人”,空气湿得像是刚从桑拿房出来,呼吸一口空气都像是在饮水。
但这时贵州却成了“无声的笑话”,任凭周围一片酷热,它却能自得其乐、安然自若。
尤其是毕节和六盘水一带,晚上竟然有游客披上羽绒服,凉爽的程度让人产生怀疑,“这真的是夏天吗?”。
其实,它早在2007年就拿到了官方认证的“避暑之都”名号,贵阳“盖戳”、六盘水“加冕”是气象学会实打实地颁的牌。
而且不仅这两个城市,贵州全省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区域,都是天然冷气房属性。
夏天平均气温维持在20来度,午后有风,夜晚盖被,是那种“空调都要靠边站”的舒爽。
而随着避暑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贵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
贵阳、安顺、毕节等地的酒店几乎都挂上了“满房预警”,就连民宿平台上也成了“抢房大战”。
这些地方的火爆程度,让人不得不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流量爆棚”。
从“夜游黄果树”到“青岩古镇夜市”,从黔东南的“苗寨篝火秀”到贵州的自然景观。
整个贵州都像是涂上了“吸引力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入。
特别是荔波的酷玩森林、野洞河漂流、猴耳天坑极限公园等新晋“网红景区”,游客量飙升至300%以上。
年轻人蜂拥而至,拍照、晒图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新日常。
可真正让贵州“杀疯了”的,是它不仅气温低,格局还高。
原先大家来避暑,不过就是短暂一趟山水游,拍拍照、吹吹风。
但如今,这群游客进化成了“气候候鸟”,直接在当地长期租房、带娃养老、远程办公。
二
有的城市白领在办公室里和热浪作斗争,有的已经在荔波的民宿阳台上开着电脑,一边办公一边看山赏水。
甚至还有孩子跟着父母一边补课一边避暑,简直是“全家逃暑套餐”。
这种热潮下,不光景区在升级,连服务区也开始“内卷”。
比如直接按五星级配置改造的龙宫服务区,不仅有本地特色美食、饮用直饮水,还有24小时文明服务台、医药箱、文创展区和文化体验空间。
一个中途休息站都整得比市区商场还齐活,可见贵州这波旅游热潮,不是“靠天吃饭”,而是早就磨刀霍霍地准备好了。
当然,凉快只是贵州的“物理外挂”,真正能把游客从“打卡一次”变成“每年必来”的,是它那套“文化留人”大法。
比如前段时间刚刚复播的“村超”,又把贵州送上了世界新闻头条。
这场看似土味满满的村级足球联赛,却迎来了传奇球星卡洛斯和巴乔的助阵,草根球场一夜之间成了世界绿茵场的分会场。
榕江县的小村庄,在热血的球赛和山歌声中,硬是踢出了贵州自己的“文化世界杯”。
文化这事儿,在贵州从来不只停留在表演层面,而是有烟火气、有情感温度、有民族根基。
火把节期间,各地国际博主组团打卡,穿苗服、跳篝火舞、喝折耳根美式,个个都像是“入戏太深”的民族体验家。
你要是不说,他们可能以为自己是贵州本地的“文化代言人”。
要命的是,贵州连咖啡都玩出了“土潮混搭”。
贵阳的精品咖啡店里,什么木姜子特调、刺梨冷萃、山胡椒拿铁,全都是把本地风味搅进咖啡因的灵感作品。
而夜市摊头的酸汤牛肉粉、小黄牛干锅、波波糖冰粉,更是让人分不清到底是来避暑的还是来长膘的。
景区之外的城市夜市、山野集市、小镇广场,全都成了文化传播现场,不靠大屏幕讲故事,就靠舌尖和鼻尖征服人心。
贵州动辄几十层楼高、横跨峡谷的那些世界级大桥,已经成了游客的“网红滤镜”,随便一拍就是杂志大片。
而这些桥下,有原生态的苗寨侗寨、能踩着薄雾走路的栈道、藏着侗族大歌的山谷,一不小心就走进了联合国非遗名单。
三
贵州根本没打算靠气温“躺赢”,反而是撸起袖子,把“夏天GDP”写进了高铁、桥梁和服务区里。
你看现在的贵州,不只是有风有水,还有规划、有AI、还有能上热搜的大桥。
以还未通车就先爆红的花江峡谷大桥为例,这座“空中长龙”不仅拉近了两座城市的通勤距离,更是被安排上了“复合型旅游功能”。
桥不是只让你开车过去的,而是让你边走边逛、边看边吃,从高空俯瞰峡谷,从桥头吃到桥尾。
这哪里是过桥,分明是把桥当成了主题公园。
如今的贵州,已经不满足于做国内游客的“夏日行宫”,它要玩的是“全球通关副本”。
随着机场扩建、入境便利政策落地,更多国际游客开始主动打卡贵州这块“东方高原秘境”。
而旅游新技术的引入,更让这块“高原文化绿洲”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像“AI游贵州”这样的智慧导游系统,已经成了不少游客的“贴身小秘书”:
推荐路线、自动讲解、找饭馆、查天气,几乎全程包办,体验感堪比带了个本地朋友随行。
更别提VR沉浸式预览,让人还没落地就提前“空中漫游”了一遍贵州山河。
《纽约时报》称贵州为“保留原始部落文明的中国代表”,这不是随口一说,而是贵州多年坚持“不过度开发、不硬性包装”的结果。
相比那些为了流量搭棚子、办灯光秀的地方,贵州更像一位安静的山林老者,用实在的文化底蕴吸引真正想“体验生活”的旅人。
而这份“原生态的高级感”,也正逐渐变成贵州走向世界的门票。
今年上半年,贵州的入境游客增长了81.8%,这不是小数点移动的问题,而是实打实地吸引了全球注意。
从“低调内敛”到“热搜常客”,贵州正在把自己从“边角料”打造成“主咖”。
曾经那个“地无三里平、水无三日清”的山地省份,如今正用桥梁、赛事、风味、节庆,一步步翻转自己在大众心中的形象。
这样看下来,贵州根本不是一个靠“意外红了”的地方,而是早就暗暗发力、有备而来的“深耕型玩家”。
人们喜欢它的凉快,是因为它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高温焦虑”;人们愿意留下来,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逃离喧嚣的“真实世界”。
结语
你是否也想逃离酷暑,去那里盖上薄被好好睡一觉?
贵州准备好了,就等你来了。
参考资料
避暑纳凉贵州行 | 从“观光游”到“体验游”,暑期旅游市场活力迸发·天眼新闻.2025-07-31
人从众,避暑大军涌入贵州!他们都去哪儿玩?【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25-07-18
贵州毕节:紫色花海醉游人.环球网2025-07-16
贵州六盘水迎避暑客流高峰 特色文化体验受热捧.中国日报网.2025-07-1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