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成,59票”“反对,0票。”“通过!”8月1日,贵州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决议,决定批准《安顺市一流旅游城市建设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一流旅游城市建设应当遵循国际视野、文化铸魂、生态优先、产业融合、景城共建、主客共享的原则”“推动重点旅游资源整合,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打造特色旅游带”“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条例》对标国内外一流旅游景区和一流旅游城市指标要素,安顺市建设一流旅游城市迎来法治保障时代。
01
立足安顺特色
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特别关心、寄予厚望,多次对贵州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建设一流旅游城市,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是省委、省政府交给安顺的一项重要任务。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专门主持召开专题会,听取安顺市推进一流旅游城市建设和黄果树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情况汇报,强调安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具备良好基础。
黄果树大瀑布。(来源:安顺市委宣传部)
“如何在建设一流旅游城市中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我们经过研究论证,选择从立法角度入手,制定《安顺市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N’立法规划》。”安顺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贾正宁说,《条例》正是促进安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N”立法规划的一个重要支柱。
翻看《条例》全文,8章50条的法规中,透露出浓浓的“安顺味”。
“炎热夏季哪里去?去21℃的安顺生活。”7月以来,全国范围内迎来高温气候,“凉爽安顺”赢得了游客的青睐。夏季平均气温21℃,全年舒适期长达9个月,安顺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大空调”。
如何巩固“凉爽安顺”的优势?《条例》把“打造避暑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作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明确要打造“以21℃城市气候、安顺美食为依托的避暑康养旅居带”,鼓励发展生态观光、休闲、避暑康养旅居和研学等旅游业态。
“在立法过程中,我们注重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制定《条例》同安顺市实际具体地、历史地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建设一流旅游城市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安顺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纯河说,《条例》明确了市人民政府应当推动重点旅游资源整合,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打造特色旅游带。
以屯堡文化为代表,以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人类文化遗址等为依托的地方特色文化体验旅游带;以王若飞故居、弄染结盟遗址、杨武红军桥、红三军团渡江作战旧址、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等为依托的红色文化旅游带;支持黄果树、龙宫、格凸河、花江大峡谷、屯堡文化旅游区和安顺古城等景区建设……
查阅《条例》可以清晰发现,这是一件处处彰显“安顺特色”的法规,“黄果树瀑布”“屯堡”“王若飞故居”等“专属”安顺的地标性旅游资源,全都是法规支持发展的对象。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灵恩说,一流旅游城市建设要迎合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打破传统的观光旅游时代的景观打造思维,立足游客休闲度假和旅游生活需求,结合城市更新,重塑城市场景和功能。在这方面,安顺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02
“旅游+”产业融合
激活发展新动能
“旅游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和带动作用。《条例》推动完善旅游产业链,引导旅游产品创新,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安顺市司法局分管立法工作负责人袁蕾告诉记者。
盛夏来临,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青山村迎来了乡村避暑旅游高潮。150亩鹰嘴蜜桃、120亩刺梨、140亩猕猴桃、80余亩大樱桃构成的经果林产业园,“赏花摘果”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成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注脚。
立足安顺优势产业,《条例》明确,加强安顺茶叶、金刺梨、关岭牛、镇宁蜂糖李、紫云红芯红薯等本地农特产品的宣传销售,促进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条例》以法规形式引导安顺当地农特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旨在打造全国知名的“贵”字号农业品牌,助力旅游+产业提质升级”。
贵州民族大学于金娜教授说,《条例》以立法规范农旅融合路径,为打造一流旅游城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制度性、可持续的强劲动能,充分彰显安顺市委、市政府以立法保障一流旅游城市建设、增强城市整体实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开展饮食老字号和名菜名店名师评选,挖掘传承民间菜品,满足旅游者多元化饮食需求。”《条例》在保障游客“吃得好”方面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安顺特色美食体验街区建设,鼓励挖掘和宣传屯堡菜系、传统小吃、民族汤锅等地方特色餐饮文化,打造推广安顺味道特色美食产品、美食品牌,提升旅游餐饮服务水平。
推动文旅融合,《条例》要求加强红色文化、屯堡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安顺古城、名镇名村、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发展具有安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依托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航空工业产业园、航空展览馆、花江峡谷大桥、坝陵河大桥等资源,推动科技研学、低空跳伞、低空飞行等旅游业态开发。
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来源:天眼新闻)
“《条例》在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相关规定中,充分体现了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安顺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参与《条例》立法工作的负责人陈义方说,《条例》明确,培育户外运动产业,支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打造特色品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方面,鼓励文化项目、体育赛事进景区,打造集文艺表演、体育活动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03
强化法治保障
服务游客“安心顺意”
如何保障游客在安顺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条例》设立了“服务优化”专章,在确保“安全游、放心游、满意游”上做足文章。
推动“智慧旅游”加速发展,《条例》规定,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旅游、大数据、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推动建立健全智慧文旅综合服务云平台,适时发布和推送道路出行、气象预警、实时游客量、票务、求助、医疗救助、投诉和灾害救援等信息,提高智慧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打通“城区”与“景区”之间的“堵点”,解决游客“城区”与“景区”往返烦恼,《条例》明确,优化中心城区、高铁站、汽车站、火车站、机场与景区之间旅游直通车接驳服务,开通城际旅游专线,在节假日与旅游高峰期合理延长运营时间,提升交通枢纽的旅游服务功能。
旅游权益保护是游客关心关注的重点问题。《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对旅游市场开展监督检查、联合执法,依法保障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更好保障游客合法权益,《条例》明确了纠纷先行赔付制度。”安顺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罗朝锐说,鼓励有条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探索建立旅游纠纷先行赔付制度,设立先行赔付金,明确旅游纠纷先行赔付金管理机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应当接受旅游投诉,及时转交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以建设一流旅游城市和黄果树世界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安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今年1至6月,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280.84万人次,同比增长12.2%;实现旅游花费320.83亿元,同比增长11.5%;接待入境游客71084人次,同比增长96.23%。
“凉爽的气候、绝美的山水、悠久的文化,让安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避暑旅游城市。如果说安顺是在素有‘公园省’美誉的贵州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那《条例》就是守护这颗明珠的一道法治‘防护网’。”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所长、研究员吴普说。
撰稿:人大论坛全媒体
编辑:甘玥
编校:吕跃
审核:杨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