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新怡 通讯员 李恬怡
提起浙江省博物馆的人文探索体验馆,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也曾是被网友称为浙博“最难预约”的场馆之一,每天可预约人数为60人,往往需要提前一周开抢。“需要11:59掐点预约,有时候过了3秒就已经预约完了,完全是凭手速。”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感慨道。
经过2个月的闭馆升级,重新开放的人文探索体验馆不仅能够容纳更多观众,在体验空间和活动内容上也做了不少变化和创新。以“趣浙里玩”为主题,以“浙地文化+”为主打内容,现在人文探索体验馆共分为“流光秘境”“国宝奇遇记”“地层大冒险”“建筑密码本”“海丝朋友圈”“匠心活字坊”和“浙里光景”七大体验空间,从史前考古、海丝航线、印刷藏书、珍贵文物等多个视角,带领观众走进浙江万年记忆,解锁浙地人文密码。
“孩子刚刚上小学,如果单纯去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第一是人比较多,第二是知识比较专业,小孩子可能看不懂,会觉得比较枯燥。在这里,孩子可以通过体验的方式挖掘他感兴趣的文化,旁边也有通俗易懂的讲解,用游戏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孩子对博物馆的兴趣。”观众王女士表示。
一把小刷子,刷出浙江一万年
“你看,用这把小刷子在墙上刷,就可以出现文物了。”走进“地层大冒险”的体验空间,见记者正在发呆,7岁的小马达连忙示范起来。
酷似考古探方的“地层大冒险”,其三面墙分别代表着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以及良渚文化。在这里,观众可以化身考古工作者,用考古刷在墙面、地上的互动点位上进行擦除,“挖出”浙江史前的代表性文物,并了解它们的故事。
在这之中,还能挖到不少“小彩蛋”,比如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家熟知的“良渚大玉琮”,象征鸟崇拜的河姆渡代表文物“双鸟纹象牙碟形器”……
这些文物不仅可看,还可触,在“国宝奇遇记”的体验空间里,观众还可以亲手触摸“十大镇馆之宝”。
“在楼上的基本陈列里,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宝贝的原件。它们静静地沉睡在展柜当中,这一次我们将文物做成了可触摸可感受的展品,观众可以通过手指,去感受文物不同的材质、纹理,还可以拿起故事讲解听筒,去倾听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互动触摸屏的形式去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细节。希望能够通过多感官、无障碍的方式,让观众更进一步走进我们的文物。”人文探索体验馆主创人员孙岱萌说。
黑科技轮番上阵,解锁浙地代表建筑
在人文探索体验馆里,最受大朋友、小朋友欢迎的,莫过于“建筑密码本”体验空间里的MR头显设备。只见不少戴上设备的小朋友,按照指示,全神贯注地将手捏住、放下,仿佛在搭建着屋顶、屋身和台基。
据孙岱萌介绍,在MR头显设备里,观众可以通过手势操作,在虚拟与现实交融的空间里亲手拼搭经典斗拱和浙地代表性建筑,解锁隐藏的美景。
拱宸桥、飞英塔、沈园、诸葛八卦村、保国寺……在排队等待设备的间隙,也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们认着展板上的古建。也有小朋友玩了设备之后,对报国寺的斗拱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原来保国寺是江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北宋建筑的‘活标本’啊。”
孙岱萌透露,科技的加入,是人文探索体验馆焕新的亮点之一:“通过沉浸式数字影像、MR混合现实互动、多感官互动装置和传统工艺动手实操等丰富多元、新奇有趣的形式,我们将文化认知转化为好看、好玩、可创作的互动体验,打造大朋友、小朋友都能玩的‘文化游乐场’。”
在“海丝朋友圈”体验空间,小朋友们可以通过拼贴和涂画属于自己的古代海船,并通过识别扫描投影上屏,小船将以浙江为起点,依次游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五个代表性区域,使观众在创意DIY中认识传奇船型、培养历史和地理认知。而在“匠心活字坊”,小朋友们不仅可以体验传统的瓦当拓印、文字印刷,还可以通过互动设备,感受书籍装帧的全过程。
“基于之前的互动体验展项内容,我们在形式上都做了创新和升级,通过结合实体体验和数字化虚拟游戏,既能够培养小朋友们的兴趣,也能够让他们学习到知识,也欢迎家长们带着孩子来博物馆解锁更多玩法。”孙岱萌说。
【服务+】
浙江省博物馆人文探索体验馆于7月29日起面向公众长期开放,展馆位于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负一层,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放,7月、8月每周六和周日晚上延长开放到21:00。
感兴趣的观众朋友们可以通过官方小程序“云上浙博”预约购票。
(图片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