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暑期,跟温度一起攀升的,是各地的文博热、旅游热、体育热……从“热”里,我们试图探寻“热”的门道。
北京,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也是我们系列观察的第一站。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先农坛内,通过照明系统升级,“最美天花板”天宫藻井重焕光彩,馆长薛俭常常亲自担任讲解员,“深度游服务”吸引着游客仰头数星星、探索明代星宿图的奥秘。
顶板上的星宿图,绘有1400多颗星星,灯光照耀下,可谓琼楼玉宇、满眼星河。历史深处的创造与现代技术的赋能,打开了崭新的场景,也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截至目前,一款以天宫藻井为原型的冰箱贴总销量已突破19万件,销售额超3000万元,让观众把场景“带回家”的同时,更将九成以上游客“带回博物馆”。
“破圈”不仅体现在场景营造,更渗透到城市角落中。
同样在北京,永定门城楼变身市民休闲广场,庆成宫的音乐会与“一亩三分好吃店”相得益彰……创新实践打破了文化遗产的边界,让历史文化成为文商旅科体深度融合的“超级IP”。
文化遗产的活化,在一个个具象的场景中,变得清晰可感。事实也证明,无论文化的推广还是非遗的传承,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出圈破圈的第一步,是知晓与了解,是吸引与聚焦,只有被更广泛的大众所认识、消费、欣赏,才能让城市的美学意境与内在气质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同。也只有让更多的文化走进日常生活,走向更宽广的舞台,它们才能与当下这个时代充分融合、绽放光彩。
目光转向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聚焦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出要坚持擦亮“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体品牌,以更高水平做好融合发展大文章,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从金沙遗址的古蜀文明到杜甫草堂的千年诗韵,从宽窄巷子的清代川西民居到东郊记忆的工业遗存……成都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关键在于“活化”。
场景构建水平决定着消费的深度与广度,不同人群对于文旅有着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更需要精准定位,量身定制。
从成都世运会的吉祥物“蜀宝”“锦仔”到成都的非遗特色小镇,从变身“打卡地”的农业小镇到文创商店里的“变脸娃娃”……要向世界传达成都的审美创造和历史文化,要求我们始终以现代意识来审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大胆利用新的体验与传播手段,将之转化为更具时代感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产业路径。
当下,成都正立足文博场所、生态景观、文创空间、特色街区等资源禀赋,以“到成都街头走一走”“跟着演展赛剧来旅行”等活动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展示手段,让每个人都有更真切更走心的体验,让成都特色成为印在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
历史文化,是创新、创意、创业的不竭源泉,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不仅是面向传统的挖掘、整理和学习,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建构。
从北京到成都,让更多的历史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不仅是建筑的修缮、文创的热销,更是历史文脉的激活、城市精神的再生。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评论员 马玉宝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赵子君 审核 张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