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县城现在的共和路,是从新华书店旁边,直直往下,直抵灌江边,长约四百多米的街道。
以前的共和路,并不是这一条。
在2001年建设灌阳大市场以前,原共和路是一条很短的街道,只有百来米长,应该是灌阳县城最短的街道,方向则与现在的共和路垂直,大致是现在大市场第五条巷道的位置。
再往前推的共和路,推测就是灌阳县城城墙脚下的内侧,城墙脚下的外侧,就是小江,小江以前是灌阳县城的护城河。
大概在民国中后期,灌阳县城的城墙就倒了,倒了之后,留出一长条土地,成为一些手工作坊的聚集地。
1953年,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手工业社,手工作坊的名字便以某某社来代替。
豆腐社占据着原共和路西口位置,路的对面,则是灌阳县最早的电影院。
与豆腐社一墙之隔的,是何家,即老建设局局长何明宏的家。
与何明宏家相邻的,则是我的老家。
我家的隔壁,是染布社,印象当中,染布社前面是一座层高足有五六米的砖瓦房,后面靠小江一侧,搭有低矮的棚子,棚子下面,砌有几个大大小小的灶台,用于染布作业。
染布社的下隔壁,则是竹器社,竹器社前面是一长排砖瓦房,宽度足有四五个门面,为了便于竹子加工作业,这一长排的砖瓦房中间没有隔墙,全是通的。竹器社的后面,在小江上面搭有一个平台,差不多占据了小江半边江面,平台上面铺上木板,就成为竹器社职工的生活区。
竹器社时常需要用到竹子,为保持竹子的新鲜,会将竹子浸泡到水面,因此,竹器社后面的小江,江面会时常漂浮着一大片竹排,竹排的下面,就是鱼类的天堂。
有一户人家在竹器社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主家名叫贺祖龙,是一个钓鱼高手,以前小江水质好,鱼类也多,贺祖龙家推开门,就可以垂杆钓鱼,后来小江的水质越来越差,鱼也渐渐地少了,贺祖龙就外出钓鱼,据说每次出去,都不会空手而回。
竹器社再往下,是几户居民住宅,有姓谭和姓唐的。
共和路的东端,接着南门街。南门街倒没有什么变化,以前这里叫南门街,现在这条街还是叫南门街。
由于中间有一片居民区存在,原共和路被分成了两条小路,下面一条路稍宽,大概只有二、三米,路面坑坑洼洼,骑个自行车都费劲,而上面一条小路更窄。
记忆当中,还有一个木器社位于原共和路的东端一侧。
俱往矣,这一切都成了模糊的记忆,唯有将记忆当中的一些残片连接起来,诉诸于文字,姑且当作历史见证之一吧!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灌阳人在灌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