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多地持续经受高温炙烤,空调成为生存必需品之时,贵州却是一番别样景象。夏季平均气温23℃,晚上睡觉盖被子并不稀奇。贵阳七月平均气温在24℃左右,比同纬度的长沙低了5℃;而被称为“凉都”的六盘水,七月平均气温约19℃,比同纬度的南昌低了8℃。在普遍炎热的夏天,这里是一片难得的“清凉绿洲”。
贵州的凉爽,首先源于它的海拔高度。全省平均海拔约1100米,主要城市的海拔普遍在1000米至1500米之间。科学常识告诉我们,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大约下降6℃。因此,高原的抬升有效降低了贵州的基础气温,使其城市气温普遍比同纬度的低海拔地区低4至8摄氏度。像六盘水接近2000米的海拔,是夏季格外凉爽的关键。
其次,贵州境内遍布山地。90%以上的面积是山地和丘陵,西有乌蒙山,北有大娄山,东有武陵山,南有苗岭。这些连绵的山脉,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环形屏障。这道山脉屏障,如同一道天然的围墙,有效阻挡了来自东南方向的湿热海洋气团和来自内陆的干热空气长驱直入。这使得夏季的贵州,相对隔绝于外界的滚滚热浪,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凉爽小环境。
除了高海拔和山脉阻隔这两大“硬件”,贵州的气候“软件”也强化了其凉爽效应。受准静止锋、西南季风等特殊气流的影响,贵州夏季多雨、多云、多雾。厚厚的云层能有效阻挡60%以上的太阳辐射,极大地减少地面接收的热量。频繁的降雨,也能带走地表的暑气,降低空气温度,提升人体的舒适感。
贵州63.3%的森林覆盖率对降温也功不可没。茂密的植被能遮蔽阳光,减少地表直接受热。同时,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也能消耗大量热量,对周边区域产生显著的冷却效果。独特而广泛的喀斯特地貌,则深藏着数以万计的溶洞和庞大的地下水系。这些地下水的温度常年稳定在10到18摄氏度之间。尽管其直接影响的地表范围有限,但这种“冷源”的存在,与周边的空气、土壤进行热交换,对稳定和调节局部区域的小气候有着积极作用。
高海拔带来的基础低温、山脉构成的防御屏障、多雨多云削弱阳光威力、森林植被的蒸发降温,以及深层地下水系的冷储效应——多种自然因素协同作用,共同造就了贵州作为北回归线附近罕见的夏季凉爽区的独特地位。当周边平原地区热浪蒸腾、地表“煎蛋”时,贵州的山地组合,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天然降温系统。
与自然凉意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文旅消费的持续升温。这个七月,黔东南州榕江足球场人山人海,欢呼的声浪震耳欲聋。因洪灾暂停的贵州“村超”满血复活,驰援榕江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界人士受邀再回榕江,与数万群众共同观看赛事,和全国观众线上线下共同参与灾后重建感恩专场文艺演出。晚风掠过沸腾的球场,带着贵州山地特有的清凉。“冷”与“热”,在此刻交融得淋漓尽致。
再看看数据,7月以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日均旅客吞吐量达7.7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贵阳三大火车站单日客流峰值突破18万人次,高铁上座率接近100%。贵阳甲秀楼景区夜晚人流如织,为保障安全,周边加大了警力安保人手;网红茶饮店“去茶山”门前队伍蜿蜒至街角,部分门店营业至凌晨;马岭河峡谷漂流涨幅417%,杉木河、水春河等漂流项目紧随其后。
贵州避暑旅游关注度持续攀升,成为暑期国内游的热门选择。贵阳市跻身2025年暑假国内游TOP10城市,位列第5位。六盘水市成为避暑旅居的理想之选。“省汤”素瓜豆、“贵州版蔬菜沙拉”烤辣椒拌茄子等成为夏日最佳解腻神器,贵州的咖啡、精酿啤酒、冰浆等消暑饮品也广受欢迎。“冷”“热”交织中,贵州正用“凉资源”带动“热经济”,让一缕缕清风化作发展路上的滚滚热浪。
环球同此凉热。山地清凉是大自然的馈赠,而文旅经济的热度则是人们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持之以恒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贵州“凉资源”得天独厚,理当继续下足“热功夫”,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以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牵引推动旅游产业化,让避暑旅游的美誉度越来越高,人气越来越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