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简介:
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图源《人文毕节》
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和平路74号,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6年2月,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时,为了更好地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建“贵州抗日救国军”抗日武装力量,由知名民主人士周素园任司令员,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其司令部就设于此。旧址内有周素园生平事迹陈列展览、贵州抗日救国军展览,讲述了贵州抗日救国军的革命历史。
馆内周素园塑像。
毕节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宇:“贵州抗日救国军”是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成果
记者来到毕节市七星关区和平路74号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只见一栋进深两间的二重檐悬山式青瓦屋面楼房被绿荫环抱。该楼房为清末南方民居风格,底层三面设有走廊,房前庭院设有花苑,环境幽雅。正门上悬挂着萧克将军题写的旧址匾额。馆内珍藏的军刀、宣传工具等,向往来观众述说着抗战时期贵州军民的勇气和智慧。
“周素园先生成为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员是一件水到渠成、互相奔赴的事。”刘宇告诉记者说。“周素园老先生作为贵州辛亥革命元老,在当时全国政界和社会具有较高影响力。同时认同我党的政策和思想,后来邀请他出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员,他欣然答应。”
周素园照片。
刘宇向记者讲述了当时双方见面的故事。当时红军士兵到周素园家后,发现有许多马列主义的书籍,翻开一看,上面圈圈点点做了不少读书笔记。政工人员立即把这一情况告诉当时军团领导王震等人,他们马上去找周素园,聊过他的经历后,又问他为什么看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周素园向王震等坦言:“我研究马克思主义10年了,我觉得马克思讲得对,我相信马克思主义。你们共产党、红军,是讲马克思主义的,所以我用不着走。”
“而另一位为‘贵州抗日救国军’建立作出巨大贡献的是时任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刘宇说,“邓止戈前期通过毕节地下党秘密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逐步掌握了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3支地方武装,成为‘贵州抗日救国军’建立的重要武装力量。”
邓止戈在后来的回忆文章《长征路上建新军》中提到,“黔大毕地区的人民对于红二、六军团夺取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在红军和地方党组织、苏维埃政权的配合宣传、组织下,黔西北的广大群众发动起来了,红二、六军团赢得时间进行休整和补充给养。大定、毕节两县的妇女积极为红军赶制新衣,使全军指战员几乎都穿上了一套新衣服。红二、六军团的同志们回忆起长征的战斗历程时常说:‘在贵州的黔大毕,是二方面军长征途中的黄金时代’。”
1983年,邓止戈(中)、秦天真(右)、徐健生(左)在黄果树瀑布前合影。图源《功在桑梓 情留大地——徐健生纪念文集》
贵州抗日救国军成立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毕节各族青年踊跃参军入伍。在短短的10多天里,就有5000多人加入,红军抗日力量得到迅速补充。贵州抗日救国军的建立,为黔西北及川滇黔边区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红军,继续为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
据了解,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后续将进行展陈升级改造,实现从“静态保护”到“动态活化”的转型,满足广大公众进行参观、研学、研究的多重需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刘立超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赵怡 明雪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陈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