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现代著名历史学、方志学家吴宗慈南丰故居(江西省通志馆旧址)初探及其生平简介
在江西抚州市南丰古城西隅转角巷有一栋清代民居,曾在解放前充当过临时“江西省通志馆”驻地;此民居就是吴宗慈先生故居。
1945年6月6日,为避战火,时任江西省通志馆馆长的吴宗慈将馆舍搬于南丰,并将馆舍驻地设于自家祖屋,即转角巷5号院落;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4月又迁回南昌。解放前夕,为避免《江西通志》稿件的散失,将资料又运到南丰进行保存;解放后,将全部档案、图籍、资料和志稿运回南昌,交给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
故居院门
吴宗慈(1879~1951),字蔼林,号哀灵子,江西南丰人,现代著名历史学、方志学家。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府试第一(府试,是科举考试中童试的第二环节,即童生考秀才),时年21岁;清宣统元年优贡生(优贡朝考,吴宗慈位列二等第87名)。民国《南丰县志》记载,第一届众议院议员,民国元年选出;吴氏撰写的《家母节略》一文中,自称民国二年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从各方资料来看自传信息更为准确。
1917年,曾任大元帅府参议、川滇劳军使。1919年,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主任秘书、参谋部秘书长。1936年,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拟重修《江西省通志》,任命宗慈为省通志馆馆长兼总纂。建国后,曾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1951年冬病故,终年73岁。
吴宗慈著有三部志书,《江西通志》、《庐山志》、《续庐山志》;以及三篇文章,《述旨》、《丛论》、《方志学》。
据《系年》载,吴宗慈八岁读《论语》,十一岁时回南丰师从刘文江,已读完四书五经;至十五岁,均是居家自学,熟读《十三经》,并涉猎子史各家古文,均得研读讲解。1899年,吴宗慈第一次只身离开故土,远行前往长沙投靠亲戚刘宾笙。寓居长沙约一年后,吴宗慈离开长沙,前往苏州投靠亲戚揭传淇,但“述舫赠川资十元,命归里”;随即在光绪二十七年(1900)回到家乡。此后辗转江苏通州、广东饶平等地,曾任教饶平师范学堂等多所学校,后与友人创办《晓钟日报》等刊物。武昌起义,在江西省主持《自由报》,撰文鼓吹革命。
吴宗慈故居,位于胜利路转角巷5号,与清末举人刘孚周故居相邻,两者有巷弄相连通。从胜利路进转角巷,巷中有座明清时期的照壁,狭长而高大;平面呈“冖”形的雁翅照壁,基石为红砂岩,壁芯为灰砖砌筑,屋顶为硬山顶,盖灰瓦,须弥座浮雕有精美的四季花卉图案。
故居“冖”形雁翅照壁
吴宗慈故居,为清代中晚期建筑,为吴宗慈祖辈所建造。属江西传统建筑风格,南丰地域属性明显,平面格局属于多进式天井院落,平面布局及各组建房屋格局对研究南丰历史建筑有一定的价值。
故居,由照壁、院门、院墙、露天庭院、横屋、厨房、仓库、天井院等组成;在南丰古城来说属于较大院落建筑群。院门正对面有座照壁,平面呈“冖”形,是为雁翅照壁,其距离院门约三、四米远。照壁为硬山顶,屋脊两端设燕尾;基石高近一米,全为条状的红砂岩砌筑;壁芯及侧壁为花滚墙砌筑,基本上为二眠一斗砌筑。
故居院门
院门,为门斗式。平面呈倒八字形,门前为红砂岩砌筑的三阶台阶;院墙及门斗两侧照壁的基石高约1米,均为大块条形的红砂岩砌筑;照壁柱石、转角柱石、挑梁石均是长条形红色;壁芯均为菱形彩色精磨砖拼装而成;屋檐为轩廊式造型;整个门斗制式较为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古朴气息较浓厚。
露天庭院
进入院门,就是一道空旷的露天庭院,庭院平面呈L形,东西狭长,南北宽阔,面积百十平方;庭院地面有少数石铺路,大面积为松土地。
院门内部门厅
院门内侧一面为柱廊式雨棚,构造较为简洁,木瓦结构。柱廊屋檐下使用了一根中间弧度很大的木梁,这也从侧面很好的反映了,在清中期,南丰已经很缺木材;连南丰人比较看重的门厅建筑,都不得不降低要求使用了弯曲的木梁,这与元代崇尚自然俭朴的风格截然不同,清代南丰人是比较注重大门的构筑,南丰人认为大门是一个家族的“脸面”。
仓库立面
院门内右侧为空间狭长的仓库,右侧一面墙体与院子柱廊照壁共生,另一侧照壁则临空;此地门厅格局在南丰属首次发现,整个布局比较独特。狭长的仓库设置了两层,对空间的利用达到极致,可能更多的是为了柱廊的整体形象而建成两层。
天井院大门
天井院为院落的主体建筑,三进二天井格局,坐南朝北;高二层,硬山顶,中轴对称式布局;三面阔,门斗式大门,大门为内退式布局,平面呈“冖”形;相对于南丰县城其他传统建筑,该建筑门斗构筑稍显朴素,仅在基石转角使用了大量南丰本地产红石,有浮雕图案的也只有照壁两侧樨头挑梁石端头;就连樨头也无砖雕饰面,仅使用了精磨砖装饰,精磨灰砖之间浑厚致密,工艺精湛。
门斗
整个门斗使用的全是精美砖及红石,并且大门两侧壁芯有菱形拼装,这个倒也显得比较精致。正外立面上面的三个石窗,原先有精美的镂空图案,可惜现今已毁坏严重,已无法知其雕刻图案及寓意。
天井院内部
穿斗式梁架
天井院内部,为常见的三进二天井厅堂布局,穿斗式梁架;木骨墙面,大多是穿梁和穿柱之间以竹编泥墙粉刷填充。天井周围多设置有木制漏窗及隔扇装饰,不过都是使用了简单的线条装饰,室内空间少有木雕,仅少数雀替、梁拖有浮雕,如,柱梁下面的梁拖为花瓶形雕塑。明堂的地面为混合材质地面,使用了桐油、石灰、糯米、黄泥等混合材质夯实而成。整个室内使用的石柱础比较多,大多破坏严重,已无法分辨图案。此外,天井院的东西面有弓形墙造型,横屋多为人字坡屋面。
横屋
吴宗慈的母亲出生于南丰望族,其外祖父刘绪系咸丰十年进士,且刘氏为南丰科举世家,经10多世而不衰。吴宗慈的祖父官至清内阁侍读学士,其父亲曾任兵部郎中补军机章京,其家族算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从小的文化熏陶对吴宗慈学问的成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吴宗慈父亲曾在北京任官多年,故吴宗慈在北京出生,所以他们兄弟姐妹4人早年跟随父母在北京居住,其父年三十六就过世(当时吴宗慈3岁);吴宗慈不得不在十一岁时回到南丰老家,开始居住在转角巷祖宅;至他考取秀才的那年(1899年),才离开祖宅,开始了40余年的在外奔波,当时离开时才20岁时,青少年时代在南丰祖宅居住了近10年;此后,吴宗慈又多次回到祖屋居住,甚至一度将江西省通志馆办公场及馆舍搬到祖宅。转角巷祖宅对于吴宗慈来说是有深厚的感情的,保护其故居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同时对江西省通志馆的历史也有一定的纪念价值或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
封治国著《吴宗慈“解元”问题辨误——兼谈吴宗慈的早年及科举生涯》;
1994版《南丰县志》;
民国《南丰县志》。
2025.08.02初稿,海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