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自驾游伊春 仰望林业三师(点击文字观看视频)
伊春有个小镇叫上甘岭,你知道它名字的由来吗?我在伊春市森林博物馆找到了答案,并且了解到了一个部队的名字叫林业三师。想要了解伊春,你一定要知道她,因为它是伊春林区建设史上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
1952年的伊春还是一个山中小镇,隶属佳木斯市汤原县,全镇只有一千多户人家,住的是低矮简陋的草泥房,连条像样的街道也没有,吃住行都很困难。有人形容:“一条街道两排房,出门无路走泥浆。三天两头拉拉雨,十天半月少太阳。一日三餐高粱米,咸菜条子豆芽汤。野兽出没人稀少,蚊虫小咬逞凶狂。”
这年秋天,随着响亮的汽笛声由远而近,一趟专列驶入小镇,下来满满一车的解放军战士。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有一辆专列驶来,一直持续了15天,伊春小镇迎来了年轻的解放军战士7000人。
他们是谁?来做什么呢?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是彭雪枫将军领导下的豫皖军区独立团,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冲锋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前线。全国解放后,编入中南军区水利工程部队,参加了伟大的荆江分洪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后,挥师北上,抗美援朝。在完成政治军事上的强化训练后,部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正准备“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决以死战的时候,朝鲜板门店谈判达成停战协议,形势出现了缓和。与此同时,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即将开始,木材成为战争和建设急需的战略物资。在此背景下,国家决定部队暂不入朝,于1952年9月开赴小兴安岭,参加伊春新林区开发建设。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第三师”。1954年5月部队集体转业,成为在伊春林区安家立业的第一代林业工人。
来到伊春后,林业三师所遇到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生产技术和业务一窍不通,环境恶劣,生产生活物资短缺,无房居住,交通不便等等。但这更激发了官兵们的最大潜力,一个团参谋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参照的情况下,硬是根据部队绘制作战地图的原理,设计出机修厂办公楼和八一俱乐部的施工图。从1952年10月初到上大冻之前,三师七、八两个团的官兵,硬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建成砖瓦和木结构营房2.5万平方米,出河场4个,森铁线路69公里。
七团的营房建在南山坡上,近万吨的建筑材料需要往上搬运,全靠战士们人抬肩扛。从北河沿制材厂往南山工地运木料,足有3公里。刚锯出的木板还往外渗水,又湿又沉,战士们一次扛七八块十几块;6米长的房柁,少说也有50多公斤,一人扛一个,中途不敢“歇气”,硬是一股劲扛到山上,有的战士累得吐血。30多万块红砖,不到半个月,全部运到工地。战士们跳到冰水中挖渗水沟,开地槽子,浑身湿透,挂满白霜;有的两手裂出口子,直冒鲜血,周围群众看了都心疼得流泪,说他们还是孩子呀,解放军真是好样的。
1953年春天,为了满足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要,伊春林区党委、林业管理局和三师领导决定在伊春以北的原始森林里再建两个现代化林业局。为此,三师七团抽调一大批精兵强将,沿汤旺河逆流而上,向着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进军。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山坡前,他们砍倒大树,赶走野兽,清除杂草,支起帐篷,升起第一缕炊烟。开发新林区的战斗就在此刻打响了。为了纪念朝鲜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这里被命名为上甘岭林业局。从此,拉开了林业三师“用上甘岭精神建设上甘岭”的序幕。
与此同时,林业三师八团的战士们来到汤旺河、双子河和友好河交汇处的一片荒草甸上,举目远望,这里满山满岭的红松、冷杉、云杉、白桦,有山有水,地势开阔。战士们插上红旗,开始了开发建设。鉴于这个局是前苏联援建项目,为纪念中苏友谊,取名为友好林业局。
“天当房子地当炕,拿下大木头做栋梁”,“刮风当电扇,下雨当流汗,哪怕困难千千万,统统踩在脚下边。”从战士们这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可以看出林区开发者创业的艰辛。由于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不少人得了夜盲症。著名劳动模范张小川就是因患眼疾,得不到及时治疗,造成右眼失明的。还有一名姓崔的战士,因患脉管炎,延误治疗时间,失去双腿,年仅20岁。战士们大多数住帐篷,白天烤的浑身冒汗,喘不过气来,晚上还得靠汽油筒改制的大铁炉子取暖,真是“火烤胸前暖,风不吹背后也寒”。经过指战员们的艰苦努力、忘我劳动,所有困难都被一一克服,硬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建起了双子河、友好、上甘岭、红山4个森工分局,实现了上级提出的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要求。
原来伊春林区采用的一直都是“冬采夏流”的作业方式。就是在每年11月份,大地封冻后,用牛马套子将一根根木头滑到河边。到了春天,冰雪消融,再利用河水的流势把木头流送到山下的出河场,打捞上岸,再堆成“楞垛”,这便是进入国库变成商品材了。然后,根据国家的调拨计划,哪里需要即可随时装上火车运往全国各地。
“冬采夏流”,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上级决定率先在上甘岭推行机械运材,于是战士们开始修建森工铁路。完全不懂技术的战士们,硬是靠集体智慧解决了冻土地段的施工难题。只见工地上红旗招展,歌声嘹亮,班与班、排与排、个人与个人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最大限度地加快了工程进度。
森林铁路修通了,从此结束了牛马套子集材和河水流送木材的历史,林业生产步入了机械化常年作业的新阶段。木材生产效率成倍提高。林区交通也比过去方便多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得到显著改善。
英雄的林业三师,不仅在解放战争中攻克了座座堡垒,在半个多世纪林区建设史上,也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官兵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敢打硬仗的精神,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边建设、边生产,为开发建设新型林区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年轻的战士们已经老去,很多人已经长眠在这块土地。而在伊春林区的建设一线,林业三师的后代正在接力前进,拼搏奋斗。战士们兑现了当初的誓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如今,当初那个“一条街道两排房,出门无路走泥浆”的伊春,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盛地,一个十一黄金周,迎来游客近百万。在这幅绝美山水的画卷底色里,我们应当看到那7000颗闪闪的红星,在时空长河里传递力量,在小兴安岭上永放光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