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公子
编辑|赵公子
游客滞留
前言
在你的印象里什么是“私人订制”?什么是“高端旅游”?不就是什么都不用操心就能够享受到旅游快乐的体验吗。
花四千元买“高端定制纯玩团”,承诺无购物、交通顺畅,结果却是129名游客在昆明高速服务区被四辆大巴车抛下,暴晒六个小时。
这样的体验不能说不好,简直是糟糕透了,而且原因还不在游客,是因为旅社与大巴车司机之间的“分赃不均”。
大巴车不拉乘客
这简直是欺人太甚,那么在这129名游客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情最终又如何解决的呢?
始于承诺终于高速
这本该是一趟惬意的“私人订制高端纯玩团”。
游客们为此人均掏了近四千元的真金白银,这笔钱甚至不包含往返机票和全程食宿,买的仅仅是“无购物”的承诺与顺畅的地面交通。
外出跟团旅游
然而就在7月30日下午,当四辆大巴车在昆明读书铺服务区齐刷刷熄火时,所有关于“高端”的想象瞬间化为泡影。
司机们撂下一句“旅行社没给钱”,便将129名游客甩在了高速的服务区,将他们置于闷热与无助之中,长达6个多小时。
现实无情地戳破了幻觉,所谓的“高端”,其运营内核与最低价的购物团并无本质区别,脆弱的层层转包,以及一触即断的资金链。
图源网络
当组织方连区区几辆车几天的油费和司机薪酬都无法结清时,“高端”的华丽外衣被瞬间扯下,露出的是行业标准的缺失。
从表面看,这场危机的逻辑简单得近乎荒谬,要知道游客将30多万团款提前付给了旅行社,旅行社却没有将这笔钱及时付给提供运输服务的大巴车队。
所以在整件事情当中,游客都是那个纯纯的受害者,因为人家付了全款,旅行社就必须把他们送到目的地,但旅行社并没有。
游客已付钱
而大巴司机这边的的逻辑是,自己没收到一分钱,凭什么要继续开?所以在司机看来,他对于这些游客没有任何责任。
双方看似都有自己的道理,唯独那个收了钱却未履约的旅行社,成了这条链条上最关键的隐形断点。
而这个断点,恰恰暴露出旅游产业一条系统性的责任暗礁,旅行社通过模糊的合同条款,将自己从“服务提供方”悄然伪装成“资源协调方”。
现在这样声称高端私人订制的旅社不在少数,他们把运输、住宿、导览等核心服务统统外包。
一旦资金链紧张或断裂,责任便如皮球一般,在游客、地接社、车队之间被疯狂踢来踢去。
而昆明的这次“甩团”事件绝非孤例,它与近年来发生在张家界、三亚等地的同类事件,共同奏响了一曲行业顽疾的“变奏曲”,核心旋律始终是“旅行社拖欠费用”。
此前类似案例
由此可见,历史在反复重演,而每一次甩客都是一记耳光,都是对整个旅游产业公信力的又一次重创。
上一次是几十人,这一次是上百人,那么下一次呢?话又说回来,这次的甩客事件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甩客事件后续发展
事件发生后,昆明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执法人员到达后,立即展开协调工作,分别与游客代表、旅行社负责人、大巴车承运方进行沟通。
图源网络
经过多方协商,旅行社承诺立即解决车费支付问题,并对给游客造成的不便表示歉意。
据了解,此次事件涉及的旅行团共有130余人,团费标准为人均三至四千元,包含大巴车费和景区门票。
当然无论怎么说,由于旅行社内部资金调配出现问题,导致承运方未能及时收到应付的大巴车费,从而引发的这一系列事情,都已经给游客们造成了伤害。
图源网络
最终在执法部门的监督下,旅行社与游客代表进行了深入沟通,旅行社方面承认在资金管理上存在疏漏,并承诺加强内部管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同时,旅行社还向游客提供了相应的补偿方案,包括后续行程的优化安排和部分费用的减免。
至于游客这边,虽然对突发状况表示不满,但在了解具体情况并得到合理解释和补偿后,最终选择与旅行社达成和解。
情况通报
多数游客表示,希望旅行社能够吸取教训,提高服务质量。
此次事件也给整个旅游行业敲响了警钟,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更加完善的行业规范,特别是针对预付费管理和资金监管方面的制度建设,以期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面对反复发作的“旧疾”,仅仅对个案进行处罚和赔偿,无异于给高烧病人喂下一片治标不治本的退烧药。
图源网络
烧退了,病根还在,热点过去,一切照旧,这种循环,消耗的是整个行业的未来,毕竟一套失灵的“免疫系统”,又这么能除去病根呢?
如何解决问题
一个健康的生态,需要一套有效的免疫系统来自动清除病灶,但在如今的旅游市场,这套系统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上文已经提到,许多违规旅行社的本质就是个“空壳公司”,注册成本极低。
“空壳公司”
即便发生了“甩团”的事件,或者是强制购物等行为被吊销执照,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也能迅速通过更换法人和公司名称“金蝉脱壳”,换个马甲继续招摇。
很多旅游大省虽早已推行“信用评级”、“导游实名制”等措施,但在这种“打地鼠”式的监管困境面前,终究收效甚微。
而在游客这边,对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无法穿透天花乱坠的广告,去核实一家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和历史信誉。
图源网络
因此要动真刀子,才能根治这场行业的“慢性病”,比如说建立强制性的“旅游预付款资金托管账户”。
这里可以效仿房产预售资金监管,将游客的团款与旅行社的日常运营资金彻底隔离,确保专款专用。
服务履约一部分,资金解付一部分,这能从根源上杜绝资金被挪用,直接斩断危机的导火索。
图源网络
又或者是建立穿透式的“行业终身禁入黑名单”,处罚不能只针对那张脆弱的“营业执照”,而要精准追责到背后的实际控制人。
让违规者一次违规,个人处处受限,终身禁入行业,彻底铲除“换壳重生”的土壤。
这次6小时的漫长等待足以让人重视起来,相关部门应当努力确保下一次有游客受困时,官方力量能以分钟计的速度介入、安抚和转移,将伤害降至最低。
图源网络
毕竟,一个让游客花高价去赌运气的行业,是走不远的,人们出发,是为了奔赴远方的风景,而不是为了体验高速路上的焦灼与等待。
结语
这场发生在高速服务区的“甩客闹剧”,让129名游客体验了一把什么叫“花钱买罪受”。
说到底,这不过是旅游行业老毛病的又一次发作,旅行社收钱时笑脸相迎,付钱时却玩起了失踪。
旅行社
最可怜的还是游客,明明是掏了真金白银的“上帝”,却成了高速路上的“弃儿”。这种定制服务定制的恐怕不是旅程,而是糟心。
整治这种乱象,光靠事后道歉赔偿远远不够,毕竟,花钱是为了看风景,不是为了在服务区里数车流。
那么你外出旅游的时候,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