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总以为旅行就是追逐名山大川、打卡名胜古迹。退休后才幡然醒悟,真正的风景,往往藏在寻常街巷的褶皱里,浸润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
这几年,我尝试在不同的南方小城常住,像一片茶叶在温水中缓缓舒展,让自己沉入当地的生活节奏。这些地方或许不算热门旅游目的地,却个个韵味独特,教我细细咀嚼生活的本真滋味。
【浙南泰顺:廊桥枕水听山音】
晨雾总爱眷恋着山城,裹挟着若有似无的柴火气息。北涧桥头的小摊,天蒙蒙亮就飘出了炊糕的甜香。我租住在司前畲族镇一处由旧粮仓改造的居所里,傍晚散步时,常能遇见扛着毛竹下山的乡民,步伐稳健。
最难忘是跟着镇里的老师傅,学习用乌桕树叶浸染土布。当染好的蓝布晾晒在溪边的竹竿上,随风轻曳,那纯粹而灵动的靛蓝,比画册上的水墨丹青更显生机。
【湘西洪江:烟雨浸润老商埠】
沅水之畔,层层叠叠的窨子屋群,宛如一部摊开的厚重史书。青石板路上沁着的,是经年累月浸润的桐油香。我租住在老邮电局楼上的小屋里,最爱看码头上那些白发苍苍的老者,用竹篮慢悠悠地挑选着刚从江里捞起的活鱼。
学着邻居用湘西传统方法熏制腊肉,竟意外地拉近了邻里情。每每这时,隔壁的阿婆总会适时送来一把新摘的紫苏叶,笑眯眯地说:“搭着吃,解腻又香!”
【皖南黟县:墨香秋色染古宅】
租住的是一座有着天井的清代(或年代久远)老宅。雨季时分,听着雨点敲打瓦片、汇聚成流滴落天井的“奏鸣曲”入眠,是最为惬意的享受。
跟着村里的一位老画师,学习拓印门神年画。浓郁的墨香,混合着老宅木梁在潮湿空气里散发的独特气味,竟比任何香水都更令人安心、持久。
白露节气后,帮着左邻右舍“晒秋”。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橙红的南瓜片……在圆圆的竹匾里铺陈开来,仿佛打翻了调色盘,绘就了古村最绚烂的秋日色谱。
【滇西巍山:古巷蹄声慢时光】
南诏故地的深巷里,清晨时分,清脆的“哒哒”声总是不期而至。那是马帮后裔(或当地送水人)骑着马,为老街坊们送来清冽山泉水的信号。在古城一家老字号的清真面馆,我向掌柜讨教揉面的诀窍。
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用特定草木灰滤水(或当地传统碱水)和面的秘方,这样做出的面条果然格外筋道爽滑。
雨季来临,坐在廊下,看屋檐滴水串成晶莹的珠帘,手捧一卷书,就着烤乳扇特有的醇香,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
【粤东潮州:厝角生辉话春秋】
甲第巷里,那些装饰着繁复嵌瓷的厝角(潮汕民居山墙顶端的装饰),在夕阳余晖下流光溢彩,美不胜收。我租住的骑楼二层,年年都有家燕前来筑巢,平添几分生气。
跟着巷子里的老阿嬷,学习熬煮地道的老香黄(或老药桔)茶。看着砂锅里琥珀色的茶汤翻滚,散发出独特的陈香,提神醒脑的效果远胜咖啡。
夜色中的牌坊街是最生动的舞台:手打牛肉丸那富有节奏感的“咚咚”捶打声,与工夫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时细密的水流声交织在一起,谱写着最地道的潮州夜曲。
【黔东南镇远:舞阳河畔灯影深】
住在舞阳河畔、青龙洞对岸的一栋老木楼里。凭窗远眺,常见渔人撒网,动作舒展如白鹭掠水。端午节时,跟着热情的苗族邻居学习包灰水粽。
用禾秆草(或布荆等植物)烧灰滤出的碱水浸泡糯米,蒸熟后的粽子呈现诱人的淡金色,带着独特的草木清香。
临别之际,她们赠予我亲手用蓝靛染制的方巾。叠起方巾,仿佛也叠进了舞阳河上那星星点点、随波荡漾的温暖渔火。
旅居的真谛:浸润烟火,收获人情
这样的浸润式旅居,收获的远不止手机里定格的风景照片。
更是菜市场阿姐悄悄留给我的一把最嫩的菜薹;是理发店老师傅细心为我多修整了一点的鬓角;是街角杂货铺里那本可以让我安心“赊账”的小本子……常有人问我如何挑选旅居地。
我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去寻找那些在黄昏时分,能同时看到袅袅炊烟升起、听到邻里笑语欢声的小城。生活的真味,往往就藏在这些寻常巷陌的烟火褶皱里,等着有心人去细细品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