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当周草原,碧空如洗。60顶雪白藏式帐篷似朵朵格桑花绽放在绿茵间,这里正是第二十三届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最热闹的角落——高原特色集市。
风干牦牛肉的焦香与酥油茶的醇厚交织,游客惊叹声混着商贩吆喝声,甘南七县一市的“宝藏好物”从帐篷里涌向远方。这场集市将持续至8月20日,既是游客沉浸式体验高原风味的鲜活舞台,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纽带。人们踩着青草香而来,带不走草原,却能把高原的馈赠打包回家,让香巴拉的烟火气连着远方。
“摸摸这木耳,还带着洮河的气息!”卓尼县启航电商的完代草递过一把黑润的木耳,指腹碾过褶皱时,能感觉到细碎的泥沙。她身后展架上,“中国黑木耳之乡”的铜牌映着阳光,旁边礼盒印着洮河峡谷的照片,山西顾客说,泡发时那股清劲,像站在我们卓尼的林子里。“刚采的羊肚菌在竹篮里透气,泥土味混着松针香,成了最好的推销员”。
隔壁帐篷的余录兰草正用银勺舀起琥珀色的蜜,“这纹党蜜得细品,甜底里藏着党参花的药香。”舟曲县晨源电商的这位女主人晃了晃手腕上的银镯,蜂农大哥说,放蜂时跟着花期走,镯子晃得越欢,蜜里的花香越足。试吃的阿姨边咂嘴边笑:“哪是买蜂蜜,是把舟曲的春天揣回家了”。
两顶帐篷相隔不过几步,却装下了甘南的两种性格:卓尼的湿润养出肥厚的菌菇,舟曲的阳光酿出清甜的蜜,游客转一圈,就把高原的四季尝了个遍。
深蓝色篷布上的吉祥结绣得讲究,帐篷里的新鲜事却更多。安多藏绣的桌旗旁立着扫码立牌,牦牛肉干包装印着溯源码,手机一扫,玛曲牧场的牛羊就在屏幕上吃草。合作市商务局的工作人员说,这60顶帐篷就是“微缩甘南”,玛曲的肉干、迭部的野草莓酱、夏河的藏香......老一辈认可的老味道,年轻人喜欢的文创样,在这儿都能找着。
风掠过帐篷顶,带着藏歌的调子往远处飘。就像藏族老话说的,草原的风会带消息到远方。如今,这60顶“珍珠帐篷”里的烟火气,正跟着那些裹着高原体温的包裹,把香巴拉的故事,讲给山南海北的人听。而这热闹的集市,早已不只是艺术节的风景,更是甘南人用双手编织的,通向远方的日子——鲜活,扎实,还带着点甜。
(记者:袁玉花 李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