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参观中。
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西夏陵售票处。资料图片
随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夏陵正以全新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客流量随之激增,游客们在这里触摸历史脉搏,体验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厚魅力。
西夏陵申遗引爆旅游热
暑假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来到西夏陵,感受这里的神秘与独特。来自内蒙古的小韩对历史尤其是文字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次来到宁夏,他特意前来探寻神秘的西夏文。在西夏陵博物馆的二号展厅,他对展出的西夏文碑文、法律文书、字典,以及西夏文与汉字的渊源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小韩告诉记者,他惊叹于西夏文形似汉字却又独具特色的特点,认为这种文字不仅具有书写美学,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值得深入研究。他表示,这趟西夏陵之行让他收获颇丰,甚至有些意犹未尽。
来自四川的游客杨鸣波则对西夏的高水平制瓷技艺赞叹不已。在西夏陵博物馆展区,陈列着“贺兰窑”烧制的白瓷高圈足碗、白瓷瓜棱罐、白瓷玉壶春瓶等瓷器,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微泛青,施釉均匀,玻璃质感和透光性极强,让他驻足良久。
“我对瓷器略懂一些,这些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文化交流的见证。”杨鸣波说,“它们体现了当时中原与西部地区在制瓷技艺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西夏陵申遗成功的消息吸引了他,促使他专程前来参观。
在络绎不绝的游客中,两位身着国风服饰的游客格外引人注目。她们不断用手机记录着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其中一位游客徐敏敏告诉记者,西夏陵申遗成功后,她和几位朋友慕名而来。看到展出的器皿、拓片和碑刻,她们感到非常震撼,也为祖国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随着西夏陵景区热度攀升,导游的工作也愈发忙碌。他们不仅提供线下讲解,还同步开设网络直播,以便让更多游客了解西夏陵。高级导游朱玉龙和同事组建了名为“博史通解”的专业导游团队。据他介绍,西夏陵申遗成功后,团队的业务量增加了近三成。
“一部手机就能让我们与无数外地游客拉近距离,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朱玉龙说,“我们直播间的浏览量相当不错。”
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表示,景区游客量已从1997年的5万至7万人次增长至近年来的约70万人次。随着西夏陵申遗成功,预计游客数量将接近100万人次。
申遗后的西夏陵这样“讲”故事
目前,西夏陵景区正通过创新体验形式实现服务全面升级,为游客带来兼具历史深度与科技趣味的文旅新体验。景区最新推出的真人实景演出广受欢迎,演员们身着西夏服饰,通过精心编排的舞蹈生动还原历史生活场景,让游客流连忘返。
来自青海的游客东措卓玛表示:“从博物馆出来正好看到表演,非常精彩。结合博物馆的展陈内容,能更深入地了解西夏文化。”据了解,这种表演形式仍在不断创新完善,未来将推出更多互动性更强的演出形式。
景区还运用电影和VR技术构建虚拟体验,与三号陵实地参观形成“虚实呼应”。工作人员介绍,随着VR设备的引入,游客戴上眼镜就能进入神秘的西夏地宫世界,看到“飞回”原处的铜牛、石马、妙音鸟等文物,体验感十分神奇。
在西夏历史文化研学体验中心,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他们用木活字印刷西夏文,拼写自己的名字,拓印“妙音鸟”图案带回家做装饰画。这里日均接待体验游客最高可达4000人次。
银川市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乾宇表示,景区以申遗成功为契机,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开发了《神秘的西夏陵》等VR/AR体验项目,推出《我在西夏陵修文物》研学课程,引入咖啡市集、旅拍等新业态,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从慕名而来的游客,到创新的体验项目,再到寓教于乐的研学活动,西夏陵正以多元方式唤醒沉睡的历史。申遗成功不仅带来了游客量的增长,更让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被看见、被体验、被传承。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卜令峰 闫红强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