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把折叠椅,一缕穿堂风,钢筋水泥的地铁站里,正上演着中原大地最动人的烟火人间。
8月的郑州,气温表直逼40℃。二七广场地铁站内,几位老人围坐聊天,手中的蒲扇偶尔轻摇;绿城广场站里,市民扫码听着免费有声书;龙湖中环北站角落,几位身着工装的农民工闭目养神,安全帽随意搁在身旁——这些场景源于郑州在全市58处人防工程纳凉点的精心布局,较去年新增20处,覆盖地铁站、小区、商场等区域。#上头条 聊热点#
在紫荆山站“劳动者云书房”,刚送完快递的小王扫描二维码,耳机里传来《平凡的世界》的朗读声。这是郑州市国动办联合总工会推出的新服务,让纳凉时光从“物理降温”升级为“精神滋养”。不远处,志愿者将冰镇绿豆汤递给环卫工张阿姨:“大姐,歇会儿再干!”——这是公交地铁“壹+服务队”设立的清凉驿站,除了解暑饮品,还赠送竹叶青茶礼。
01 清凉革命:地铁站里的城市温情
持续高温下,郑州街头热浪扭曲了视线。修鞋摊主挪到公交站牌的阴影里,额头汗珠砸在鞋面上洇出深色印记。此刻,地铁站化身“城市客厅”,向所有人敞开怀抱。
在航海广场站A口,爱心纳凉点配备医药箱和热水;10号线二砂站B口,13平方米的避暑角成为外卖员的临时充电站。最动人的是那些蓝色工装的身影——建筑工人们结束上午劳作,捧着搪瓷缸在角落小憩:“工地下午停工,在这比工棚舒坦多了。”
精细化服务渗透每个细节:纳凉点桌椅每日消毒,藿香正气水定期更换,老花镜、针线包等便民物品一应俱全。当户外劳动者在清凉中舒展眉头时,城市尊严有了最具体的模样。
02 “土味”蜕变:从田间地头到时尚前沿
“河南不是洋气的地方”——这样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在许昌浅井镇扒村窑,非遗传承人边继伟手持“敦煌飞天”瓷板,将唐代“红绿彩”工艺融入传统“白地黑花”瓷。“时尚就是轮回。”他感叹道,“当下国潮都是传统符号的现代表达。” #上头条 聊热点#
豫南罗山县的勾花工艺变身“软乎乎小可爱”:勾花朱鹮歪着红扑扑的脸蛋,土陶茶壶带着窑火的温度,皮影小人儿在阳光下投出灵动光影。这些萌化人心的非遗文创,让厚重文化轻盈跃入日常生活。
南阳的“大表婶”张平平更掀起土潮美学革命:豆角变项链、玉米须改头饰,在南阳府衙变装知府,到嵩山少林化身侠女。她用田间地头的创意,让河南文旅打卡地火爆出圈——谁说土味不能引领潮流?
03 时尚产业链:假发之都的全球征服
当许昌农户一手握锄头一手收头发,世界时尚版图正被悄然改变。新锐品牌OQ Hair的创业故事堪称传奇:创始人从走街串巷“收头发”起步,凭借“1分钟佩戴假发”技术征服TikTok,如今月销百万美元,登顶美区假发类目榜首。 #上头条 聊热点#
许昌4000多家假发企业编织着全球时尚网络:巴基斯坦的10万公斤头发经朝鲜初加工,在许昌变成假发,最终戴在北美和非洲女性的头顶。OQ Hair的出海战略精准狠:
-TikTok矩阵:27万粉丝主账号日均更新3条,单场直播观看1.5万人
-达人营销:合作超1万名非裔、拉美裔达人,实现346万美元销售
-独立站建设:月访问量12.5万,美国用户占比76%
一根头发的环球之旅,折射出河南制造的时尚话语权。
04 郑州力量:本土时尚的破圈实践
今年7月末,一场美学风暴席卷中原福塔——第四届河南化妆十佳大赛上,百名选手同台竞技。古风秀禾妆勾勒传统韵味,创意梦幻妆绽放未来想象。郑州东方影视化妆学校创始人李园园捧回“美业教育领军人物”大奖,印证河南美育力量的崛起。
更早的6月,2023郑州时装周通过“文化引领产业”策略,推动火车站商圈转型。娅丽达、逸阳等女裤品牌构建的产业帝国,正融合高分子材料等科技,打通直播带货等新渠道,让“郑州女裤”金字招牌重焕生机。
从夯土剧场里的时尚大秀到地铁站内的造型课堂,郑州正用多元场景重构时尚定义。
田间地头与摩天大楼,在这里达成美学共识。禹州窑工手持“敦煌飞天”瓷板时,指尖流淌着与地铁站听书老者相同的文化基因;张平平把豆角甩成项链的刹那,和T台上解构豫剧脸谱的设计师共享着中原大地的想象力。
当二七广场地铁站的老人摇着蒲扇,不远处商场里,年轻人正试戴许昌假发编织的潮流发片。郑州地铁里的清凉驿站,折射出河南最珍贵的品格:它让劳动者的汗水与孩童的笑语在空调清风中平等流淌,让千年窑火与街头潮牌在同一个时空绽放。
河南的时尚从不需模仿巴黎T台,它藏在扒村瓷的敦煌飞天色釉间,在扫码即听的“劳动者云书房”声波里,更在高温下向所有人敞开的地铁站中——这份根植泥土的创造力,才是真正的时尚基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