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挚友王毅、常晓勇诚挚相嘱,吾携冯承村、薄存友同赴重庆永川之竹山茶海。此地于永川区城北二公里处,三万亩茶园与五万亩竹海相依相偎,茶竹共生之景举世无双。此次同行,不仅为赏景,更为与友共鉴自然之奇,感岁月沉淀,遂作此赋,以记此番难忘之行。

渝州之野,永川北望,有造物之奇构焉。方百十七里,聚茶之柔、竹之刚,融山之骨、气之魂,成阴阳相济之象,铸刚柔并蓄之境。其初立也,承天恩而膺国命,携茶三万、竹五万,以97%之森罗覆盖,纳负氧离子两万之清气,遂成宇内独绝之观——非独形胜,实乃天地大道之具象也。
茶者,披绿如毡,铺陈若锦,三万亩畦畛勾连,似大地之脉络舒张。“永川秀芽”挺锋,“渝都毫茶”凝霜,皆以柔躯承露,以微末载道:一叶之轻,可纳日月;一芽之嫩,能藏春秋。此谓“柔能载物”。
竹者,拔节如剑,攒聚成军,五万亩竿株列阵,若天地之脊梁挺起。毛竹擎空,慈竹垂带,人面竹隐智,兽竹藏威,皆以刚骨立根,以孤直证道:一竿之劲,可抗雷霆;一笋之锐,能破磐石。此谓“刚能立极”。
茶与竹缠,如阴阳鱼交抱:茶借竹荫避烈阳,是柔依刚而存;竹凭茶润固水土,是刚赖柔而久。97%之覆盖率,非草木之私占,乃“和而不同”之证——万物各安其位,方得整体之盛。
笋破土时,已具竿之粗;芽初萌日,便定叶之形。此非偶然,乃基因藏势,如太极图中黑白两点,早藏终始之序。观夫竹之品类:或直或曲,或斑或素,皆循其种而长;茶之嘉名:或芽或峰,或毫或秀,悉依其性而生。
桫椤守太古之姿,银杏持苍老之态,红豆杉凝不变之丹,水杉挺永恒之直——亿年物种,未尝易其性,是“守常”之道。黑熊藏猛,灵猫蕴捷,百鸟异声,千虫殊鸣——三百生灵,各显其能,是“通变”之理。常与变相生,方见基因之妙:既锁本源,亦留生机。
昔《十面埋伏》取景,青竹藏刃,茶林隐兵,是“险”之象;今宝吉寺钟鸣,茶烟绕佛,竹影伴经,是“安”之征。一险一安,如昼夜交替,显“时移事易”之理。
秦汉植茶,薪火不熄,是匠心传“久”;2010年诏立,声名日隆,是天工显“彰”。久与彰相济,似草木生长:根在地下默默,叶在枝头昭昭。负氧盈空,养人于无形;珍种萃集,示道于不言——此天地之“仁”,以静默育万物。
登临此境,观茶之柔,知“弱之胜强”;赏竹之刚,明“坚之立本”。察基因之定,悟“万变不离其宗”;感时势之迁,晓“守经更要达权”。
茶以一叶润心,是“微之足道”;竹以万竿擎天,是“众之成势”。二者共生,恰如《道德经》言:“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故曰:竹山茶海者,非独风景,实乃道之图、理之镜也。
噫!天地无言,以万物为刍狗;茶竹不语,藏至理于青苍。观乎此,方知所谓磅礴,非独声势之壮,乃其能纳刚柔于一体,融常变于一瞬,让游者于吐纳间悟阴阳,于俯仰处见乾坤——此真天下之奇观,宇宙之妙藏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