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饭,设备继续在饭店充电 ,我和老蒋去水街转转。当时正值中午,骄阳似火,水街几乎就我们两个。
家朋村古称磡头村,始建于明代,古民居分布于水街两岸,民居沿溪谷两岸依山而筑,沿周围山势层叠而上。两岸巷道与河道交错,街道有许多巷弄,深邃幽长,行走其间三步一道坎,五步一石阶,俗语道:磡头磡,上床三档磡。
水街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印记,还有徽派建筑的古老韵味,都值得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
云川溪穿村而过,形成“水街”景观,街道用花岗岩条石铺成,随溪流落差设台阶,两岸巷道依山而上,深邃幽长。千米溪流上横跨六座古石桥,均为历代善士捐资修建,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傲然屹立。
村内保留有石牌坊、旧宅小巷等历史遗迹,青砖苔藓诉说往昔。
每逢节庆活动这里应该很热闹,如果秋天和冬天来,各种民俗活动在这里举行;每逢年关,水街两旁挂满腊肉,村民在溪水中清洗衣物,展现古朴生活气息。
“百粤司平”石坊,位于家朋村神童巷子口,座北朝南向。牌坊二柱三层单跨歇山式,四石狮护石柱,石柱底层长2.2m,宽0.48m,两柱跨度3.35m,明万历五年(1577)赐建,通体为花岗岩石雕凿而成。高8.4米,面宽3.9米,柱净宽2.95米,进深2.2米,正投影9.4平方米。梁用浮雕和镂空工艺,上下额枋镂刻鲲鹏展翅、双龙戏珠、狮子绣球、麒麟献瑞、祥云织锦、平安如意等图案。悬“恩荣”石匾,中间平板正面楷刻“元戎分理”,反面“百粤司平”。广西都司断事司断事许时润立,万历五年丁丑岁季春月之告建。
据《绩溪县志》记载:明代,许时润官居“广西都司正断事”,百粤司平,功勋卓著。这座“百粤司平,元戎分理”石牌坊便是皇封许时润所建,1991 年,两次山洪暴发,磡头古村落冲毁大半,二柱三楼的许时润石坊毁于洪水,后重立。石坊雕刻刀法娴熟,线条奔放。结构精良,比例均衡,雕饰淳朴,气势雄伟。(摘自绩溪博物馆网)
清乾隆年间的节孝坊。
这座建于嘉靖卅五年(1556年)的听泉楼,俗称水阁楼,以其独特的二层结构和四角飞檐的设计,成为了徽州明清村落建筑中的瑰宝。楼面西向水街,四角南北向飞檐出挑,并悬挂着精致的四角风铃。
这座牌坊建造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是为表彰许金之祖母章氏而建。章氏以“抚孤守志,至剪发破面,孝事寡姑,里无闲言”的壮举,赢得了皇帝的恩准,特建此坊以奖贞节。
水街两侧古民居临水而建,粉墙黛瓦、鳞次栉比,马头墙、木雕、砖雕等徽州古民居特征在许氏宗祠中集中体现。宗祠是村民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旁有听泉楼,楼底泉水汩汩,楼角风铃随风向发出不同声响,可“听铃声而知天气”。
许氏祠堂,于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所建,形制雄伟,气势恢宏。许氏宗祠是村里规模最大的祠堂,占地1000多平方米,分上、中、下三进,中轴对称形态,木结构为主,飞檐翘角,马头墙高耸,典型的徽州祠堂代表,矗立在水街中央。
宗祠大门上高挂“许氏宗祠”匾额,门口一对抱鼓石,高门槛。门外是高大的节妇坊。外门进入正厅前的廊道,称作“义举厅”,外乡人若在此村亡故,只能在义举厅收棺。正厅十分宽阔,正上方悬挂牌匾“追远”,木柱上刻楹联“威震睢城凛凛雄风垂万古功昭唐代煌煌大祀享千秋”,正中悬挂祖容像,许泰来和其妻周氏。左右两侧墙壁上各写忠孝、廉洁。(摘自百度百科)
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在今河南省的许昌东,得姓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许姓因被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许为楚所灭后,除部分迁居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逐渐形成了高阳、汝南、安陆、晋陵、中山、太原等郡望,因以高阳及汝南两郡最望,故许姓多以“高阳”、“汝南”为其堂号。其中又以“高阳郡”最为著名。
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省的大部分许氏均为“高阳许”,衍派的许氏子孙中,到唐朝高宗时期,出了亢宗人物许敬宗,故许氏族望高阳,大盛于唐。
宋徽宗时“新安”改称“徽州”,许氏人才济济,代表人物有许俞、许元、许平等兄弟。(摘自百度百科)
近年来,家朋乡投入200余万元实施水街改造工程,包括破损路面翻修、河道清淤美化、三线整治迁移及花卉美化,同时采用“修旧如旧”手法,对12座传统民居、古牌坊进行保护性修缮23。围绕“夜经济”打造亮化工程,LED灯带勾勒古建筑轮廓,夜幕下灯光与水面交相辉映,古桥、古坊焕发夜间活力。(网摘)
回到古村饭店,我们收拾好东西,准备前往下一站——坡山村。
上篇发文有一处错误,我们从皖浙天路下来并没加油,而是吃过饭出家朋村时加的油。
五十多公里,从地图上能看出我们正好穿过龙川景区和璋山大峡谷景区的中间,周围景点众多。
一路盘山,路况很好,就是太热,看到路边有溪水,就想找个地方停车下去游一圈。
忽然看见一村口有几座牌坊,我们就停车歇息一下,没想到还真发现一处钟灵毓秀的小众景点。其实是我孤陋寡闻,这个水竹坑村在徒步界非常有名气。
水竹坑位于歙县杞梓里镇,亦名竹溪村。水竹坑村因当地多水竹而得名,因柯姓聚族居之而成村。据《新安柯氏宗谱》记载,吾柯源出池阳,宋尚书颖公后嗣以宦游来徽,分居歙、绩各处。至绍定四年(1231年),正三公始转迁竹溪而居。始建于宋,盛于明、清,有近800年历史。
水竹坑村2018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拟入选名单 ,2019年6月正式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该村始建于宋代,柯氏聚族而居,保留徽派古楼、牌坊群等建筑,现存清代石拱桥竹溪桥、三座节烈牌坊及柯庆施故居"诵芬堂" 。(360百度)
首先吸引我的除了三座牌坊,还有这座廊桥。我对廊桥情有独钟,一直想专门跑个廊桥线,把皖南、浙西、福建这一片著名的廊桥都走访一遍,以浙江泰顺为中心,估计会收获很大,这个作为一个提前预告,有下次愿意跟我一起同行探访的,私下偷偷联系我
这座单拱廊桥,桥长十余丈,广三丈,而孔径则达五丈,高高跨在华源河上,势若长虹。班驳的花岗石桥身上,缠满了绿藤。桥头石栏杆镶着一块石碑,记载着"此桥相传建于前明隆万间,……为歙绩津要","同治丙寅(1866年)五月十一日"被洪水冲毁,光绪"丙子(1876年)八月初四"动工重建,"戊寅年(1878年,即光绪四年)三月十六日告成"。碑文由时任江苏候补道的柯铭所撰,落款日期为"光绪四年三月中浣"。(网摘)
走出廊桥,我又发现一座城门,上写“芳源关”篆书,这难道是古代的一处关隘吗?
歙县杞梓里镇到绩溪伏岭镇的乾隆古道从村前而过,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杭州北上的主要通道之一,从村头往西北方向行走7华里至峰高岭,青一色的石板路再往南23华里到三阳直通杭州,往西通到歙县深渡沿新安江走水路到杭州,金华,兰溪。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经此道,并且在七姑山上留下了让后人费解的”从吾,行馀“碑刻,所以民间称此古道为乾隆古道。
我爬上高大坚固的城楼,没想到上面居然都种上了菜,有一条蜿蜒的小径通往深山,翻过去就是龙川。这处关隘可能就是乾隆古道的一处关卡,可惜我查找网上也没得到确实的解释。
不管这座城楼何时修建,能保留至今,的确很难得,幸亏过去不通公路,想来此地真是要翻山越岭,世外桃源才能留住古迹。
就是一座比较少见的单拱古廊桥,长十余丈,宽三丈,而孔径则达五丈,高高跨在华源河上,势若长虹,斑驳的花岗石桥身上,缠满了绿藤。始建于明隆万年间、重建于清光绪四年,已有800多年历史了,目前看到的这应该是近些年修缮的。廊桥名为“得月”,建造背景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寓意相契合,其名字的由来也与华源河的水文特征有关,当华源河水上涨时,桥孔会投影出满月圆形,因此当地人称之为“得月廊桥”。
从廊桥的窗户可以看到清澈的溪水,老蒋好像已经下水了。
来到溪水边,真的是清澈见底,老蒋已经沐浴多时了,总算了了路上的心愿。
这水清的我舍不得下,漂亮的水纹让人难忘!
可惜当时不知道水竹坑村的历史,村子里居然没去,这个是个遗憾,不过今后肯定还会再来,我想找机会到乾隆古道徒步一次。
后面一段路我的ACTION没电了,从水竹坑到坡山村这段路上就没记录,记得经过杞梓里镇后,开始走小道,一直到最后三公里才开爬坡,没想到小有名气的坡山村和石潭村都不远。
另外我回来又查了下路上看到的杞梓里镇,这个地名啥意思呢?原来杞梓里镇位于歙县旱南的腹地,东邻风景秀丽的清凉峰,南临碧波荡漾的千岛湖,北依雄伟的大障山。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杞梓里镇交通十分便捷,成为歙南的经贸重镇之一。
历史底蕴丰富:杞梓里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是著名理财家、马克思著作《资本论》中唯一提及的中国人物王茂荫的诞生地。这一历史背景为杞梓里镇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杞梓”原指两种优良木材的名字,后比喻优秀的人才。杞梓里镇以此命名,也寓意着这里是一个孕育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这种文化背景与杞梓里镇的历史和现实相契合,为镇上的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百度知道)
下午四点到达坡山村,果然是在山坡上,村子不大,来坡山大多是为看云海,我们这个时候来肯定是看不到的,今晚要住在山上,明早看运气。
没想到一进村口,山坡上全是向日葵,这在皖南还很少见。
顶着下午的骄阳拍不出感觉,早上估计还可以。
老蒋提议我们进村转转,村子不大,我俩摩托几分钟就转到村子另一头,见还有水泥路,他说我们转到山后边看看。路途不长,强度不小,因为是下山和爬山,坡度很陡,我的车有时只能一档,下面就截图给大家看看。
山路较窄,部分路面破损较严重,还有摩托车最怕的小石头和沙子,我带头往下冲。
路边草木茂盛,专心驾车,无心欣赏。
截图可能还感受不到坡度的陡峭,但当时的确还是有点心动滴!
一路不停用对讲提醒后方车辆小心,老蒋的车轴距太长,这样的山路对他是个考验。我胆子也大,忽悠这个上海人来这种野山转悠。我强烈不建议车友们团队来体验,人越多越容易出事!
远处的村落比坡山还偏远,能修路已经是太不容易,不过能看出来很少有人走这条路。
下到山下,车子发动机滚烫,我跟老蒋说我们就别爬坡到上面那个村子了,留点劲还要爬回坡山村呢。
幸亏老蒋的好奇心向我的建议妥协,否则不知跑到哪个拐硌拉去了,调转车头,原路返回。
这时我换了块电池,还有点余电,记录下这段野路的爬坡过程。别的没啥,就是发动机在嘶吼,太费油了!
不停地爬坡、拐弯,再爬坡,再拐弯!
终于又一次爬上山头!
我俩过足了爬山的瘾,停车驻足,趴在高处欣赏坡山的傍晚,商议今晚落户哪家。
考虑到明早要拍云海,我们要找个开阔地,开始定在一进村口的那几家民宿,就是向日葵花海那里。
我们骑车下山,进到村里,见落日正好,停车拍照,一老板娘上来搭讪,我们半真半假地和她聊天,最后我见她家民宿门口挂着几家摄影家协会的牌子,干脆上去看看。四楼也就是顶楼有间房,门口有一大晒台,正适合拍照,于是跟老蒋商议就她家得了,老蒋欣然同意。稍微麻烦一点就是我们卸包要扛到楼顶,不过权当演习锻炼了。
楼顶视野开阔,如果明早有云海,这里也是位置极佳的。车子就停在楼下的平台,也安全。
由于没有云霞,落日虽不是那么惊艳,但一夜没睡,疯跑了一天,此刻能在这个偏僻安静的小山村歇倒,这不也是摩旅中让人感到倍感欣慰的吗?
晚餐就在老板娘家解决,现在吃啥喝啥都不重要了,就是能赶紧吃完睡觉。但老蒋把他的BOSS小音箱拿来,放着爵士乐,就着小酒,这天南海北地啦起来,就没完没了了。
旋律中的慢节奏,屋外就是坡山的夜色,这皖浙天路的每一个弯道都会在我今晚的梦乡中萦绕不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