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几天儿子放假,本想一起出去转转。
但看看天气预报,显示周边都在下雨,所以哪儿也没敢去。
儿子说,那我带你们转转市里吧。
在北京上学、工作十来年,儿子已经自诩是个老北京了。
他安排了一下线路,说是先去趟国家图书馆,给我们每人办张读者卡,然后再请我们吃中东餐。
作为一个上过几年学、读过几本书的人,国家图书馆是我一直想去的。
而作为一个好吃的人,尝尝鲜当然很好。
于是成行。
02
国家图书馆在4号、9号、16号三条地铁的交汇处,交通方便。
以前只是从这儿路过,但还没有去过。
我常想,将来退休了,从附近买个房子,没事带孙子过来看看书,也是乐事。
当然,现在儿子连女朋友还没影儿呢,想这事儿有点儿远。
作为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规模庞大,分南北两个区,我们直接去了北区。
办读者卡极方便,用身份证在机器上自助办理,刷一下身份证,输入手机号,马上就吐出一张读者卡。
我和妻子每人办了一张,卡号是连着的。
儿子早就有,当然也就不用再办。
03
有了读者卡,就可以刷卡进入阅览区了。
从外面透过玻璃,看到里面的读者,已经有了满满的仪式感。
走进去,阅览区的桌子旁边早已坐满了人,没有一个空位。
高耸到天花板的书架,摆满了不同分类的书籍。
很多没有占到位子的读者,干脆在墙边席地而坐。
人极多,但极静,没有一个人大声说话。
偶尔有交流,也是压低声音,只怕打扰到别人。
毫不夸张地说,馆里比平时最安静的课堂还要安静许多。
我自觉把手机调成了静音,就连走路时与地板的摩擦声都觉得特别刺耳,不好意思迈步。
幸亏大部分地方都是地毯,心下稍安。
国家图书馆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存书达4500多万册。
而我们一生,最多不过是区区三万天,哪怕平均一天读一本书,也只不过是九牛一毛。
大多数所谓的文化人,一辈子也只能看到几百几千本而已。
这样一想,顿有一种急迫感,也有一种渺小感,甚至还有一点悲哀感。
04
在书架间转了一大圈,虽然书的种类相对集中,但感觉不到明显的规律,也看不到显眼的指引。
我问儿子,怎样才能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书呢?
儿子说,有电脑可以查询。
留心找了一下,果然。
儿子在电脑上演示了一下,所查书籍在哪个书架,一目了然。
儿子告诉我,在手机上自己也能查。
按儿子的提示,关注了国家图书馆的公众号,里面就有这样的服务。
我突发奇想,搜了一下有没有自己的书,发现那本小书已经被国家图书馆基藏。
儿子说:“你很厉害啊,只要国家图书馆在,你的书就能永远保存。”
我想,只要是正规出版物,应该都会被国家图书馆基藏,这说明不了什么。
但人活一辈子,能够出一本书留在世上,想想也有点小高兴。
05
我们今天的目的并不是看书,所以逛了一会儿就悄悄走了出来。
记得马路对面就有一家房产中介,以前在那儿看过房子。
我提议再去看看,了解一下最近的房价走势,再问问有没有新上的二手房。
儿子表示拒绝,并且说了一个挺混蛋的理由:
“谁出钱买谁看。”
我也不惯着他,直接回怼:
“买给谁住谁去。”
结果,是谁都不去。
我知道,已经中午了,那家伙是想吃饭了。
06
儿子说的那家中东餐馆还在朝阳,还要倒好几次地铁。
从地铁工人体育场站出来,是著名的三里屯了。
我们一起逛了逛太古里,然后去吃饭。
去的是一家叫做“一千零一夜”的餐厅,据说是北京第一家正宗的阿拉伯餐厅。
我们这辈子用刀叉的次数有限,也不懂什么规矩。
但花自己的钱吃饭,不妨怎么随便怎么来,不用管那么多。
吃的是啥我也叫不上名字,一扫而光就是。
吃完饭从一楼买了杯饮料,回家睡觉。
刚才看看天气预报,明天又是全天下雨。
看来,又只能在家里猫着了。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