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同日报社 / 大同日报
创意开发艺术重塑的历史记忆
——我市大力推进文化之城建设系列报道之名城遗风篇
古都大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在大同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中,不仅有北魏辽金时代作为京师陪都的光辉岁月,明清时期作为军事商贸重镇的繁华遗韵,亦有现代与当代工业文明痕迹烙印鲜明的名城辉煌。在上世纪80年代,让大同人颇感自豪的不仅有1982年大同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有198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13个较大城市之一,以及被世人称为“中国煤都”的煊赫地位。
“工业化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大同作为著名的煤都和能源重化工基地,烙印着深深的时代印记。如今,在古都大同文化游日渐火热的同时,在大同开启一次工业文明之旅,感受煤都复古的工业气质,成为体验大同别样魅力的全新打开方式,”市文旅局李敬斌对记者说,“当前,工业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多元发展趋势中的新热点、新亮点,一些城市工业旅游开发渐成规模和特色。在大同,丰富的产业资源与迫切的市场需求正积极对接,工业旅游的发展方兴未艾。”
夏日,记者来到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当年机器轰鸣的矿井已变身成为游人如织的科普教育基地。新千年伊始,曾创下辉煌发展业绩的晋华宫矿,在资源枯竭的压力和生态觉醒的动力下,率先开发了中国第一、亚洲唯一的“井下探秘游”项目,开煤矿旅游之先河,成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在这里,建设了煤炭博物馆、工业遗址参观区、仰佛台、井下探秘游、棚户区遗址等7大景区,曾经让云冈大佛蒙上“黑纱”的矿区,已成为云冈石窟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久前,奥运冠军郭晶晶与家人来同旅游,在游罢云冈石窟后,欣然穿上矿工服、戴上矿灯、坐上矿车,深入井下体验从原始采煤方式到现代采煤工艺的历史演变进程,身临其境地感受煤矿工人的井下工作场景。
采访中,记者随着众多游客来到仰佛台,远眺云冈石窟,眼前十里河蜿蜒流淌,湿地公园郁郁葱葱,云冈洞窟连绵壮阔,展开的是工业遗址与艺术宝库、现代景观交融共生的壮美画卷,让人倍感震撼。
当记者来到十里河对岸的云冈石窟景区,看到东山菩提艺术区已成为备受游客追捧的网红打卡地。在这里,用废弃水泥管道建造的蜗牛公寓、用煤场遗存菜窖改造的休闲会所、用淘汰工业设备塑造的创意雕塑、用建筑垃圾营造的建筑小品等,让游客既惊奇又欢喜。“很难想象,这些充满艺术观感的奇特景观都是用各种废弃物改造而成,这样别具一格的美与云冈的气质不仅不违合,更显得特别契合。”来自北京的艺术家许镜清说。
在记者早前的采访中,云冈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张焯表示,北魏时期开凿云冈石窟时,将废弃的石料用于平城的建筑,新时代的“云冈人”传承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景区建设和文化景观营造中,致力于把历史见证与城市发展记忆融合在一起。他说,连接历史和未来,既要有传承更要有创新,需要“云冈人”有新视野、大智慧,既懂得云冈的历史文化源脉,又兼备放眼世界、对接当代的创新思维。
于是,众多在城市发展和工业迭代中淘汰下来的“废物”被“云冈人”淘来,在云冈石窟东山开创全新的公共环境艺术创作模式。各种矿山废机具及碾盘、碌碡等旧石刻,被塑造成艺术观感格外灵动的景观艺术作品;废旧锅炉被改造成胶囊公寓;“煤改电”后废弃的锅炉房,被改造为云冈图书馆;城市废旧地下排水管等材料,被打造成一排排蜗牛公寓;废弃水泥块和旧砖块、旧石雕,被修建成颇具欧式风格的大楼围墙等。“这样的废物利用,极大地丰富了云冈的文化内涵,更彰显出云冈的文化胸怀。”大同大学美术教授傅蓉说。“将文化与文明、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发展融为一体的云冈,是天下的云冈。”我市艺术工作者冯宗说。
如今,位于开源街1号的大同煤气厂工业遗址,以老厂区为基础,功能重新定位,改造成为一处工业文化创意园。记者来到这里看到,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教学实践基地,在美院师生的重塑改造下,煤气厂遗留的废旧机器设备和材料被塑造成颇具创意的金属雕塑群,为园区增添了浓厚的工业文化创意特色,让这里成为复古工业风浓郁的文创基地,亦成为大同工业游的打卡热点。
摄影爱好者乔嵘是当年数届“中国(大同)国际蒸汽机车节”的参与和见证者,翻看照片中当年“蒸汽机车节”的热闹场面,他希望如今已失去往日辉煌景象的蒸汽机车陈列馆能被重视起来,重新成为大同文旅的热点。大同机车厂作为世界上最后大批量制造干线蒸汽机车的工厂,在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曾经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蒸汽机车爱好者慕名而来。为了满足国内外蒸汽机车爱好者的要求,1988年,“中国首届大同国际蒸汽机车节”和“中国历代蒸汽机车巡回展”在大同举办,当年的蒸汽机车陈列馆展品众多,从中可以感受世界铁路的发展史和工业革命的文明,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及文物价值。此后蒸汽机车节连续举办多届,至1992年以后停办,包括“0”号车、“解放型”、“人民型”在内的几台藏品被原铁道部调回北京。“现在已经进入高铁时代,我们在向前走时,要不忘来时路,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乔嵘感慨地说。
“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同,工业门类之齐全,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同有181个产品获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大同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和火电基地。”被人们称为“大同民间档案馆”的文史研究者翟勇说,工业作为大同城市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淡忘,要让人们回顾过往,思考当下,面向未来,从大同历史变迁中重拾发展信心,不负辉煌、不甘落后,再启征程、再创辉煌。
采访中,我市文史专家建议,应开设大同现代工业博物馆,以企业为主线,产品为内涵,对大同现代和当代工业发展史进行回顾展示,让广大市民及游客通过观览,了解大同为新中国建设与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感受大同历史上曾镌刻下无数荣耀的精彩传奇。展馆通过追寻岁月深处的大同工业华章,展现大同的特有风华,对丰富大同文化旅游的内涵、回顾城市发展历史、塑造大同城市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