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铜仁】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如同跃动的火焰,活跃在检票口、山道间、索道旁、景点处。他们以热忱服务疏导客流、解答疑问、帮助游客,用热忱与专业为这座5A级景区增添温暖底色。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梵净山景区最动人的风景之一。
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梵净山的薄雾,志愿者张月桃身着红马甲,站在景区入口处用扩音器喊着:“各位游客朋友好,请站成4个列队,请大家依次排好队,提前准备好身份证。”她的声音清亮而温和,在排队等候的人群中传递着秩序与安心。旺季的梵净山日均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仅入口处的引导工作就充满挑战,但张月桃总能用微笑化解游客的急躁,用清晰的指引提高通行效率。
“我的任务就是帮客人提供咨询服务和引导服务。”在景区检票口岗位上,贵州省西部计划志愿者苟帅一边为游客核验门票,一边介绍道。他面前的咨询台总是围满了人,“请问索道要排多久队?”“山上气温大概多少?”“老人走不动路有代步工具吗?”面对这些重复了上百遍的问题,苟帅始终耐心解答,还会主动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山上台阶陡,带小孩的游客一定要牵好孩子;老人家要是累了,前面50米有休息区,我们可以帮忙照看行李。”
对行动不便的游客,志愿者们更是主动伸出援手。苟帅记得上周有位81岁老人来景区,他和同事帮忙搀扶了500多步台阶,直到将老人送到观景台。“看到老人能顺利欣赏到蘑菇石的美景,说一句‘谢谢你们’,再累也值了。”他笑着说,额头上的汗珠折射出阳光的光芒。
“请问梵净山的红云金顶和老金顶有什么区别?”“珙桐为什么被称为‘植物活化石’?”面对游客的各种提问,志愿者李桂莲总能对答如流。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她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首先要自己对梵净山进行深入了解,熟悉它的地质地貌、动植物资源、人文传说,才能对游客进行更好的解答。”
到梵净山景区参与志愿服务一年多来,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李桂莲从未缺席,她说:“通过每天与游客交流,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她回忆起一次突发情况:一位游客在登山时突发低血糖,脸色苍白、浑身发抖。李桂莲立刻用景区配备的医疗箱为游客补充糖分和水分,同时联系山下的医护人员,全程陪伴直到游客恢复体力。“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这样的实战经历比课本知识更生动,对我的专业提升太大了。”李桂莲说道。
在梵净山景区蘑菇石景点处,负责疏导客流的志愿者徐春霞,则练就了一副“金嗓子”。手持小喇叭穿梭在人群中,她的声音时常盖过游客的喧闹:“前方是狭窄路段,请大家注意脚下!”“这边观景台人多,建议大家先去那边错峰游览!”旺季的山顶常常人潮涌动,徐春霞需要时刻关注人流密度,及时引导游客分流,避免拥堵和安全隐患。
“我接触到不同的群体,老人、小孩、外国游客……他们的需求各不相同。”徐春霞说,有一次遇到一对带着蹒跚学步孩子的夫妇,孩子突然哭闹不止,夫妇俩手忙脚乱。她主动帮忙照看行李。“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也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梵净山,像张月桃、苟帅、李桂莲、徐春霞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却因对志愿服务的热爱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在这里相遇、相聚。
每天清晨,他们踏着露水上岗,用一句句“您好”开启游客的旅程;正午时分,他们顶着烈日坚守,递上一瓶水、指一次路,都是对游客的关怀;傍晚时分,他们伴着晚霞收尾,目送最后一位游客离开,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下山。
2025年7月4日,游客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景区避暑游览。李鹤 摄
在梵净山的云海山峦间,志愿者们用汗水和微笑织就温暖服务网,在“地球绿洲”书写责任担当。云海翻涌时,他们是山路上的指引者;风雨突至时,他们是游客身边的守护者;阳光明媚时,他们是风景里的温暖注脚。以青春之力与自然壮美交相辉映,如同梵净山的珙桐花,无声绽放,温暖人心。
记者:朱子立 杨钰苇
编辑:吴 靖
二审:周苏星
值班编委:黄 烨
总值班:王能方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