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城早报记者 张小海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五台山的佛塔金顶,雁门关的烽火台披上金色外衣,忻州古城的老街巷飘来莜面烤栳栳的香气,这座横跨太行吕梁的“晋北锁钥”,正以文旅融合的磅礴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山河表里”新篇章。
一、千年文脉的现代解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忻州古城东大街的“秀容书院”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师傅正在教授游客制作面塑。他手中的面团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转眼间就变成栩栩如生的《西游记》人物。“自从《黑神话:悟空》带火取景地,每天都有年轻人来体验‘非遗’手艺。”张师傅的话语中透着欣喜。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古城,通过“修旧如旧”的智慧更新,不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市井肌理,更让600余家特色商户在此续写千年繁华。
忻州的文旅密码,深藏于“左手太行,右手吕梁”的地理格局中。作为山西唯一汇聚黄河、长城、太行3大文旅元素的城市,这里既有佛光寺唐代木构的千年遗韵,又有老牛湾黄河入晋的壮阔气象。2023年,忻州创造性推出“非遗版”春节活动,吸引游客超260万人次;清明假期重点景区接待量同比激增46.72%,印证着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独特魅力。
二、产业融合的破圈之道:从“景点旅游”到“全域体验”
在芦芽山万年冰洞的奇幻世界里,游客们戴着VR设备穿越地质时空;云中河温泉度假区的康养中心,白领们边泡温泉边参加线上会议。这些场景折射出忻州文旅的转型轨迹——从单纯依赖自然禀赋转向“文旅+”的多元生态。
“我们正在打造‘3小时体验圈’,让游客半天内既能朝圣五台山,又能体验定襄农耕。”忻州市文旅局负责人介绍,通过3个“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串联,忻州构建起全域旅游的“黄金三角”:以五台山为核心的禅修康养区、以雁门关为支点的长城文化带、以芦芽山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圈。2023年,全市新增研学基地12个,开发主题线路28条,“文旅+农业”催生的定襄农耕体验游入选全国精品线路。
三、服务升级的暖心工程:营造“主客共享”新生态
在忻州古城的荞面河捞店前,两块公示牌格外醒目:保证书承诺“绝不偷工减料”,量化牌标明每碗面230克、臊子60克。这种“看得见的诚信”背后,是忻州构建旅游友好型城市的系统思维。从导游大赛选拔“文旅推介官”,到多部门联合督导的市场整治,再到景区突发应急机制的完善,服务细节的打磨让“忻州温度”可感可知。
五台山景区的智慧旅游系统颇具代表性。通过限量、预约、错峰的数字化管理,既保护了世界遗产的脆弱生态,又提升了游客体验。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2023年投诉率下降62%,二次游览率提升至35%,好口碑才是长效吸引力。”
四、未来可期的诗与远方:绘就“高峰”之上的新图景
站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前,忻州文旅正勾勒更宏伟的蓝图。投资50亿元的清凉湾温泉康养小镇即将投入运营,集“非遗”传承、文创研发、数字文旅于一体的“秀容文化产业园”破土动工。这些项目不仅承载着产业升级的期待,更昭示着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范式转变。
专家指出,忻州的探索具有典型意义。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场景体验,让传统空间承载现代生活,这种‘双创’实践为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了样本。”2024年,忻州启动“百村景区化”工程,计划3年内打造5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共同富裕的金山银山。
夜幕降临,忻州古城的戏台上,北路梆子《打金枝》的唱腔悠扬婉转。台下,本地居民与游客比邻而坐,共享着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这种“烟火气”与“国际范”的交融,正是忻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当文化自信照进现实,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在续写“无限风光在高峰”的时代新篇。
编辑:邵彦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