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省道323洪(洞)沁(源)线,到古县古阳镇就能看到一块醒目的“龙崖寺风景区广告牌”“距离18公里”。
6月下旬(2012),端午假日,专门驱车探访龙崖寺。车行到古阳镇向左拐进入太岳山天然林保护区的水泥路,行至凌云三岔口向刘家圪坨方向的道路变成 了砂石路,用石料厂的铺设的路况比前些年要好了许多,也不用担心车底盘被磕碰了。
车行至刘家圪坨,向导告诉到龙崖寺大约还有7里路,轿车行走有点困难,步行约需要1个半小时,来回3个多小时。看了看时间,是下午3时15分。于是与同行的伙伴商量,请个向导,将车停在村里,步行到龙崖寺看看。
沿途向导边走边介绍“据传说,龙崖寺始建于汉代,这只是老一辈人留下的一句话。原来只有崖下的姑姑庵及和尚庙,通常也叫上寺。也不知道那年那月,又有人在通往上寺的路边修建了下寺,下寺的正殿早已坍塌,只剩下正殿的地基,只有下寺的山门还好。寺院有2通石碑,有一通在下寺,另一通听说前几年被人从上寺抬了下来。”
慢上坡路,走的不急,却还是让人汗流汗流侠背,正如向导预言,约一个半小时,下寺进入视野,从山门的建筑看应属于晚清与民国初期的建筑,通往寺院的路上有一古老的碾盘,也说明当年的寺院香火很旺。从侧面进入院子,一通石碑躺在院内,向导说,前几年他曾带人来此,人们还拓印了该石碑的文字。扫了扫石碑上的土迹,“同治四年”进入编者的视线,石碑上大部分字迹看不清楚。一盘石磨杵放在寺院残垣断壁旁,向导说,原来这里的和尚、居士很多。
在寺院旁边的一块巨石上休息时向导介绍,此地也叫张口山,“上了张口山,能看临汾8个县”,由于时间关系,编者也没想去验证向导的这句话,但却说明此处山峰的高度也非常人想象。向导说,从古阳镇远眺山崖就像巨龙张嘴,这山比周围的高出一大截。环顾四周,这里是只有一个进出口的环形山坳,山泉从沟下流过。也印证“自古名山不是佛家是道家”的传说,茂盛的林木和凉爽山风,说明这里还是冬暖夏凉的避暑胜地。
在向导的引领下,观看了坍塌的和尚墓地,走到上寺山脚下,夕阳西下,林中寒气袭人,看了看也就剩下返回村里时间了,只能把遗憾留到“下次再来”
在临汾市政协委员会2011年编著的《临汾佛教史料集》一书寺院篇中看到“露崖寺,位于古县北平镇刘家圪坨西北数里凤凰岭,该寺分为上、下二寺,下寺处山前,上寺踞山巅。……”访问古县当地人士,刘家圪坨村是古阳镇与北平镇交界的村落。从史料描写来看,露崖寺应该是“龙崖寺”。当地说话“龙”“露”有时分不清。
——EN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