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日,辽宁丹东凤凰山景区发生悲剧,一名游客不慎从老牛背景点坠落,经抢救无效身亡。景区回应称,该游客是坐在栏杆上后仰跌落。老牛背是百米高的天然巨石,两侧护栏高度约1米。对于护栏是否过低的质疑,丹东市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
(据华商报大风新闻8月4日报道)
当凤凰山景区的护栏未能托住后仰的身体,一条生命瞬间陨落于百米深谷。面对悬崖险境,仅寄希望于游客自律与缺乏标准的护栏,无异于将生命置于危崖薄冰。景区指出游客存在违规行为--坐在护栏上,并说明护栏高度约1米,同时以“无行业标准”回应质疑。核心问题在于:危险景区的护栏,必须兼具“守护”安全与“拦截”不文明行为的双重功能。
类似护栏事故绝非孤例:2023年初安徽休宁冰瀑布旁护栏断裂致游客摔伤;2024年3月石家庄抱犊寨景区游客倚靠时栏杆整体脱落;今年“五一”,泰山景区两名游客翻越护栏抄近道,其中一人失足坠崖,幸被同伴拽住。这些频发事故暴露了景区安全防线的脆弱——护栏本应隔绝危险,却在关键时刻频频失效。
因此,在全民旅游、旅游消费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必须思考:景区的护栏强度与高度,是否也应拥有一个明确的“国家强度”与“国家高度”?是否应依据景区的风险等级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
全民旅游时代,景区安全防线亟需“强身健体”。护栏不仅是冰冷设施,更是生命与深渊间最后的守护者。当务之急是依据景区风险等级,制定统一的护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其高度、强度、结构等核心参数,为景区建设与维护提供强制性法规遵循。
硬件标准之外,精细化管理与游客安全教育同样关键。景区应加强巡查,及时制止危险行为,并通过语音播报、警示牌等方式强化安全宣传。游客亦需摒弃侥幸心理,敬畏规则与自然,须知生命安全从无“抄近道”的捷径。
凤凰山的悲剧已敲响警钟。唯有以国家标准筑牢护栏的“筋骨”,以精细化管理拧紧责任的“螺丝”,将安全意识内化为游客的“本能”,才能构筑起坚实的生命防线。护栏无言,却承载着生命的重量——它必须足够坚固,足以托举起万千游客的平安信任。
分析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护栏问题涉及的高度不足或强度不够,是共同诱因。护栏本应是横亘于生命与深渊的坚实屏障,其屡屡失效暴露了景区安全防线的系统性缺陷。“约1米”的模糊表述,正是安全标准缺失的冰冷注脚。面对千差万别的山势地貌与风险等级,唯有基于严谨风险评估制定分级护栏标准,才能为生命筑起可量化的安全屏障。高度、强度、结构参数——这些冰冷数字承载的,正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然而,护栏仅是安全链条中的一环。即使其“强身健体”,也需辅以动态管理机制与持续安全教育。景区需主动巡查制止危险行为,强化风险警示。游客同样需提升对规则与自然的敬畏,深刻认识到护栏再坚固,也无法完全替代自身的安全责任。
护栏并非冰冷铁条,它承载着文明社会对生命最质朴的承诺。当制度标准与人文关怀共同灌注其中,它才能在深渊边缘傲然挺立,成为生命不可逾越的坚定守护者,而非事故现场沉默的见证者。游客坠崖身亡,景区护栏既要能“护”也要能“拦”,这就是需要进一步细化护栏的高度和强度的标准。比如,尤其是危险景区的护栏需要提高标准。游客坠崖身亡,危险景区护栏有没有必要“长高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