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炎热夏季,避暑之城贵阳为全国打开了一扇绿色的窗户。满眼是绿的爽爽贵州,赢得游客频频点赞。游客不仅能在森林氧吧深呼吸、在喀斯特溶洞探秘,还可以在矿泉水上漂流、在山野间寻找萤火虫……感受不一样的清凉体验、不一样的自然奇观、不一样的绿色消费、不一样的发展活力。
今起推出“美丽贵州·不一样的生态游”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出发,去寻觅山水间蕴藏的独特魅力,感受各地因生态旅游焕发的发展活力。
“哇,太凉快了!”8月2日,贵阳市清镇市麦格乡石龙洞口,15度的沁凉空气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6岁的广东小朋友星星兴奋地踮脚张望。“我想进洞看钟乳石和蓝蓝的水!”张女士专程带孩子来体验这处被誉为“水溶洞探洞天花板”的喀斯特秘境。
领队在石龙洞入口指导游客驾驭桨板。
石龙洞,一条沉睡数亿年的地下6.7公里长廊,洞内30多个碧蓝瑶池串联成翡翠珠链,10余处梯级细瀑垂落,钟乳石在幽暗中悄然生长。2022年,这片“地心蓝宝石”登上《中国国家地理》封面。
“近期暑假,游客至少要提前20天预订才有位置,一票难求,目前订单已经排到8月底。”石龙洞运营负责人杨建友告诉记者,石龙洞遵循保护开发原则,严格控制每天进洞人数在120人左右,最大程度保护洞内生态环境,由于人数限制,游客需要提前规划时间买票。
“洞口岩壁上,水流形成的痕迹像龙的骨架,石龙洞因此得名。”观游村村民余光权回忆,小时候只敢在洞口张望,2014年,他与同伴划着轮胎闯入洞穴,耗时9小时穿越这“黑暗迷宫”,揭开洞中神秘面纱。
依托洞内奇特喀斯特景观,石龙洞吸引众多户外爱好者前来。2024年8月,由万万青年旅行提供专业化运营的石龙洞正式开放,推出桨板探洞、洞穴潜水、洞穴冥想等小众玩法,让古老洞穴焕发新生。
洞内景观。
“大家在洞中要呆4个小时,在桨板上要平衡身体,感受水流!”洞口,领队陈千义正指导游客驾驭桨板。凭借在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水道中灵巧转向的优势,轻巧的桨板取代了笨重的皮划艇,载着人们滑入清凉世界。
“趴稳!过窄洞了!”领队的提醒在洞壁间回荡。来自广东的郭先生俯身贴紧桨板,钻进仅80公分高的岩洞,15度的冷风扑面而来。“每次穿越这个岩洞,都像被自然之力洗礼。”他笑称这是自己三访石龙洞的理由。
更险峻处,1.2米宽的水道需屏息滑行。“划过这个水道时,给人一种身在峡谷的感觉,第一次看到喀斯特溶洞,一切都很新奇,孩子比我还兴奋。”来自湖北的瞿先生趁着暑假,带孩子来感受。
洞内瀑布。
为抵御洞内长期15度低温环境,杨建友告诉记者,游客需身着特制保温衣,3-5毫米厚度的保温衣让游客在碧波间划行四公里仍不觉冷意。“凉而不寒”,一位游客如此形容这场地心避暑之旅。
“为确保安全,每位游客由专业领队全程护航,领队经过半年严格培训后,均取得‘桨板运动员证书’‘红十字救护证’。”杨建友介绍,目前72名领队均来自观游村本地村民。
“游客来玩的同时,我们也能跟着赚钱,平均一个月有4000元收入,节假日一个月能有1万多元。”领队陈千义说。
游客正划着桨板在洞内穿行。
如何在开发中守护原始之美?
“洞内除打上一颗铆钉,拉上一条安全绳外,再无人工痕迹,原生态本身就是最强吸引力。”杨建友说,游客进洞前会签署安全环保责任书,确保垃圾随身带走。同时,在探洞过程中,领队会全程监督防止游客触碰钟乳石。
“经过专家评估溶洞的游客承载力,结合自身小众高端定位,我们保证每天进洞人数在120人左右。”杨建友介绍,每天早上9点运营前,两名工作人员会进洞排查前一天运营中是否存在污染。
洞内景观。
今年上半年以来,石龙洞接待游客2500余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省外游客占比90%以上,实现营收270万元。2024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9万元,预计2025年村集体分红近100万元。
作为“山地公园省”的贵州,峰林、瀑布、峡谷、溶洞交织成绿色脉络。石龙洞正以地心恒久的15度清凉,将喀斯特的生态密码转化为发展动能——当桨板划开亿年暗河,碧水映照的不再是沉睡的宝藏,而是人与自然共生的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林元
编辑 徐涛
二审 王剑
三审 谢巍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