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扬州
文/崔永平
以前总喜欢往江南跑,估计是想沾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灵气。去的次数多了,就感觉苏州的园林里藏着云,杭州的湖光中裹着雨,就连上海的弄堂、南京的梧桐、无锡的酱排骨、绍兴的黄酒都很熟络了。唯独扬州,就像书架上那本封面素净的旧书,明明就在眼前,却总因“名气”不大而被轻轻翻过——那时总觉得,它也许就是江南群钗里最不起眼的那位,便迟迟未予动脚。

结果缘分倒先追上门来。一次在长春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习时,邻座就是一位来自扬州分行的同行。他总穿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说话时尾音总带点软绵的语调。我问起扬州,他笑了笑说:“还不错”,语气淡得像春日的雾。我追问扬州的名人与底蕴,他摇摇头,指尖在笔记本上轻轻划着:“其实也没什么,就出了个朱自清先生。”说这话时,窗外的雪正在轻轻飘落,他的话锋顿了顿,仿佛怕惊扰了外面的世界。

再问风景与名吃之类,他才稍稍活络了一些:“景点嘛,就是个瘦西湖、个园,一个是水边的古典,一个是院里的精巧。”说到吃,他的眼亮了亮,“蟹黄汤包要先吮那口鲜汁,烫干丝细得能穿针,狮子头炖得绵软,筷子一戳就打颤。”他忽然又想起什么,“哦对了,我们家门口的老鹅摊,卤汁是传了几代人的,斩半只,淋点香油,配碗阳春面——那才是正宗的滋味。”他说这些时,语速不急不缓,像在数着碗里的米粒,条理却清清爽爽,像瘦西湖的桥,一步一景,都踩着章法。后来我发现,他在课堂讨论时也是这样,别人争得面红耳赤,他只捧着茶杯喝茶;等众人说罢了,他才慢悠悠地说道:“第一呢…… 第二呢……” 每个字都稳稳地落进人心。
真真踏足扬州那日,是一个暮春。当汽车通过润扬大桥时,远远就望见一片水网缠绕着青灰色的城,我忽然就懂了那位同学说的“还不错”——这哪里是寻常,分明是见过大世面的从容与淡定。
后来漫步街头,仿佛感觉这座城的骨头里都浸透着两千五百年的光阴。吴王夫差筑邗城时的夯土声,隋唐漕运码头的千帆竞发,明清盐商宅院的雕梁画栋,仿佛都隐藏在街巷的深处。扬州真是见过大世面的城市!它见过鉴真东渡前在大明寺焚香的虔诚,见过马可・波罗在东关街记游记时的惊叹,见过乾隆六下江南时龙舟劈开瘦西湖水的波澜……难怪如今那些所谓的一线“新贵”,在它眼里,大抵如四季轮回般寻常,犯不着一惊一乍。
文化的世面它也见得更足。有人说 “一座扬州城,半部全唐诗”,的确如此。翻《全唐诗》时,总觉得纸页间飘着扬州的水汽:李白写“烟花三月下扬州”,笔尖上一定蘸了运河的绿;徐凝说“二分无赖是扬州”,估计也是醉酒后被月光绊了脚;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梦里应该有青楼的琵琶与酒气;张若虚的“江月何年初照人”,那月光一定先照过扬州的二十四桥。就连《红楼梦》里林黛玉进京,船过扬州时舱外也应是柳丝拂水;就连《金瓶梅》里西门庆的货船,也是经常在扬州的东关古渡装卸绸缎与香茶。

论起富庶,扬州更是懒得炫耀。据说明清时扬州盐商的银窖,抵得上国库一半的库银。为了比阔,扬州人能请匠人在西瓜皮上雕出八仙过海,衣袂飘飘如在云端;为了争奇,扬州厨子能把豆腐切得细如发丝,入汤时像撒了把碎银。这般的讲究与精致,应该不是张扬,而是见过极致后的从容——就像富人家的小姐,不必满身珠翠,素衣荆钗也藏不住底气。
扬州的景点也带着几份自谦与淡然。全国仿西湖的城市不少,扬州偏不凑这个热闹。它的湖就叫 “瘦西湖”,它比杭州西湖“瘦”,但瘦得雅致,是柳腰轻摆的那种“瘦”,是长堤春柳牵着水波的“瘦”,像宋词里的小令,虽然短却余韵无穷。景点也随性,小金山、小秦淮,都带个 “小” 字,不见得是自谦,估计是懒得与谁攀比——苏州园林胜在精巧,它便胜在开阔,亭台楼阁都敞亮着,像扬州人的性子,不急不慌,不藏不掖。

扬州人更是把这份从容刻进了日常生活。清晨的茶社就最见真章:一帮老茶客揣着紫砂壶,一碟烫干丝切得细如银丝,浇上虾籽酱油,撒把嫩姜丝,筷子夹起时还带着颤;先将热气腾腾的蟹黄汤包咬个小口,再吮那口黄澄澄的鲜汁,混着蟹肉的甜与皮冻的润。他们慢悠悠地掰着蒜瓣,话匣子打开从天南到地北就没个完,窗外的雨下了又停,他们的茶还没喝完——这便是扬州人的“皮包水”。到了傍晚,澡堂子里水汽蒸腾,师傅捏脚、捶背,力道不轻不重,泡得浑身舒坦,这便是晚上的“水包皮”。管你挣多少钱,遇多大事,在扬州人眼里,都不如眼前这碗茶、这池水来得舒心,来得实在。

在扬州待了几日,我算读懂了这份淡定。先前总觉得日子就应该 “高歌猛进”,因此,不到二十岁就火急火燎地开始打拼,怕慢一步就会落在所有人后头。可扬州告诉我,快是人生的奔袭,慢是人生的品味。就像瘦西湖的水,不急不躁地流淌了千年,把所有的故事都酿成了一泓清波。原来真正的丰盈,从不是争来的,就像扬州这样,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日子就会自然生香。

作者简介:崔永平,甘肃古浪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先后在工商银行金昌分行和甘肃省分行从事人事教育、纪律检查等工作。爱好文学,曾在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游记等各类文章数百篇,出版个人传记性文学《往事记忆》和《不忘乡愁》两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