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去浙江沿海
别光顾着踩水踏浪
记得抬头,朝大海深处看
你会看到巨大的“风车群”
它们像科幻哨兵,矗立在海天之间
这就是“海上风电场”
它们正在把海风变成电
位于浙江玉环的华电玉环一号海上风电场丨陈维益 摄
但一个地狱级难题来了
这些“海上充电宝”,离岸很远
几十甚至上百公里
它们发的电,怎么送上岸?
怎么跨过那片波涛汹涌的“无人区”?
你会说:“用电缆呗!”
没错,是用电缆
但这活儿,难度极高
堪比给“龙王爷”织毛衣
纯属看天吃饭
这里的“天”,有两个
一个是头顶的老天爷
一个是脚下的老天爷(水文地质)
“启帆19”在深远海域驶向风机群丨徐雷 摄
第一难:天气“老天爷”,太傲娇
海上天气,说变就变
比女孩的心思还难猜
天气预报靠谱的窗口期
就三四天
但铺设一条几十公里的电缆
至少要一周
时间对不上
只能“与天抢跑”
惊险又刺激
第二难:地形“老天爷”,专治不服
深海电缆,又粗又重
得靠万吨级“巨无霸”货轮来背
但“巨无霸”块头大,吃水深
满载时,水深至少要5米
可快到岸边,都是浅滩
水深才4米
就差1米,“巨无霸”直接搁浅
两大难题,Buff叠满时间哗哗流走
怎么办?
国网浙江电力“国蛟一号”团队
直接不按套路出牌
他们决定:不让一艘船死磕了
咱让两艘船“搭伙干活”
玩“海上二重奏”!
两船在海上“搭伙干活”航拍视图丨曾濠 摄
听着新鲜?
走,看看他们在东海干的这票大的!
第一招:神仙接力,巧渡浅滩!
“启帆19”进不了浅滩?
好办
在深水区,让“启帆9”号来接应
这不是简单的靠近
称得上是巨轮版的“太空对接”
两船就位
小心翼翼,调整姿态
形成一个精准的“T”字形
船头对船身
彼此的距离被严格锁定在50米
两船呈“T”型过驳海缆 丨曾濠 摄
接着,好戏上演
“启帆19”通过布缆机
将海缆端头缓缓送出
“启帆9”则使用主牵引机通过钢丝牵拉方式
将海缆输送上导缆架到达缆盘
这还没完!
为了防止海缆在水中
因为自重过大沉入海底
还要在两船出缆口位置设置锚固保护装置
导缆期间,两船牵引系统
以匀速约5米/分钟传输海缆
保持转速一致
最终实现“海中投喂”
这样一来
“启帆19”专心攻克深海
“启帆9”像个前锋,直冲岸边
最秀的是,全程不用“中间接头”
一根完整海缆,从头铺到尾
安全,可靠,还省钱
“拦路虎”就这么成了“纸老虎”
第二招:双线操作,进度拉满!
接力完成,好戏开始
“启帆19”和“启帆9”兵分两路
一个向海,一个朝岸
同时开干!
过去一艘船,是“单线程”
做完A再做B
现在两艘船
是“双线程”
效率直接翻倍!
两船完成导缆后
“平移”至施工路由位置
“启帆19”按新路由线路朝海上升压站
开展敷设作业
“启帆9”同步向“启帆19”原路由靠近
回收导缆过程中抛放在海面的海缆
随后反向朝登陆点开展敷设作业
两船按各自路由开展施工作业丨曾濠 摄
结果呢?
50多公里长的海缆
原计划一周
现在4天搞定
硬是从“老天爷”手里抢回一半时间!
“看天吃饭”的困局,破了!
第三招:极限走位,海上绣花!
当然,光快不行活儿还得漂亮
尤其是在靠近海上升压站时
要在林立转动的风机群中穿行
路线弯弯绕绕
堪比开着航母玩“贪吃蛇”
稍有不慎就可能
和几千万一台的风机
来个“亲密接触”
“启帆19”在林立的风机群穿梭敷设丨曾濠 摄
对此,项目团队早有准备
提前半个月,反复测试水流
用亚米级高精度定位系统
模拟海缆敷设过程
做好点位距离、环境参数等数据记录
算好每一步
那个接近90度的大转弯
硬是靠精准定位与抗流能力
“掰”了过去!
这操作,就是海上“穿针引线”
“启帆19”驶向深远海域 丨曾濠 摄
这次“两船共舞”
为我们示范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它打破了“看天吃饭”的魔咒
更重要的是
它为我国大规模开发远海风电
蹚出了一条新路
一条高效、安全、可复制的高速公路
这波来自东海的智慧
是“浙江方案”
更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底气!
供稿:舟山公司 汤志成 张嫣芸 鲍群薇
编辑:邓通
校对:朱斐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