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周边古镇游越来越火,但商业化轰炸快把游客逼疯了。
街子古镇光民宿就开了上百家,去年搞了个网红灯光秀,排队两小时拍照五分钟。
崇州怀远古镇倒是清静,1平方公里藏着1600年历史,连卖义乌小商品的铺子都没几家。
问题是这种原生态能撑多久?
隔壁街子靠资本运作年赚36亿,怀远现在连公共厕所都找不到几个。
古镇保护的死局就摆在这儿——不开发没收入,开发了毁味道。
资本下乡把旅游经济玩成了杀鸡取卵。
街子古镇把战国遗迹改造成剧本杀基地,清代粮仓变成星巴克,光严禅院门口卖398元开光手串的铺子排了半条街。
怀远现在还能看见木匠手工修房梁,竹编大爷坐在门槛上编筐,但镇上年轻人全跑去街子打工了。
文化遗产传承断了根,光靠老头老太太守不住古早味。
看看同在西部的贵州肇兴侗寨,引入社会资本时签了死规矩:核心区建筑必须用传统工艺,商家必须本地人优先。
这种保护性开发模式,比四川这头要么放任不管、要么推倒重建的极端做法强多了。
说怀远该保持原样的人,怕是没见过古镇衰败有多快。
洄澜塔去年漏雨,维修费凑了三个月,最后靠村民卖竹编凑钱。
街子的仁恒项目雇了古建修复团队,怀远的宗祠连请专业测绘的钱都没有。
青杠墩战国遗址现在用塑料布盖着防雨,考古队来了直摇头。
要真为古镇好,得学学苏州同里的"微更新"模式——政府出钱修地下管网,外立面修复交给老匠人,既保了原貌又提升居住质量。成都二绕都修到镇门口了,该有的基建配套不能总让老百姓自己扛。
那些在怀远拍汉服照的网红,镜头只对着没拆的老木门。没人拍镇东头那排空心化的老宅,野草长得比人高。守着三十多条清代街巷是情怀,但让年轻人愿意回来生活才是真本事。丽江古城就是教训,原住民全搬走变成店铺仓库,再古色古香也是商业僵尸。崇州要是真有魄力,该把怀远申报成国家传统村落,拿到保护资金比招商引资实在。现在这状态,说是"保留烟火气",其实就是在慢性自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