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文笔凌霄塔的轮廓被灯光勾勒出来,宛如一支擎天巨笔在晋西北的夜空中挥毫泼墨。塔下,市民们沿着518级大理石台阶漫步,台阶平台处的灯饰映照出偏关古八景的诗意画卷。不远处,万世德广场上,明代抗倭名将万世德的雕像在射灯映照下威严矗立,与护城楼博物馆的文物展陈共同诉说着边关历史。这是偏关县城市客厅的日常图景。作为黄河入晋第一县,这座曾经饱受风沙侵袭的边关小城,如今已蜕变为一座绿意盎然、文韵流淌的现代宜居之城。
文笔塔公园依山而建,气势恢宏,是偏关县城市地标建筑。公园由“文星肯登”“文笔凌霄”“同乐之园”三大主体景观组成,518级大理石台阶如巨椽挥毫,连接着历史与现代。台阶设计独具匠心,每攀登四五十级便出现一个平台,供游人小憩。平台上安装的灯饰映照着偏关古八景、历代名人的诗文笔墨画图,向人们娓娓道来偏关的历史文化。塔脚下,新增的二十四节气和十二生肖浮雕表达了偏关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纯朴愿望。十二生肖浮雕也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家长们带着孩子寻找自己的属相,讲述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智慧。这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的设计,让儿童在游玩中自然接受文化熏陶。每天清晨,随着太阳升起,塔影渐渐映向关城,形成“虎头墩为笔架、关河为墨池、偏关城为砚瓦”的文化意象。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被列为偏关古八景之一,名为“文笔凌霄”。
与文笔塔公园遥相呼应的是万世德广场。广场串联起护城楼博物馆、图书馆及普渡寺,通过文物展陈与图文资料系统展示明代抗倭名将万世德等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万世德英勇抗倭的事迹成为偏关人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广场通过现代展示手段,让历史人物“走”进市民日常生活,延续着边关英雄的精神血脉,使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
偏关县双广场的魅力,植根于全县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偏关县确立了以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业为核心的“三绿”发展战略,这一战略让全县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探索出高质量发展的偏关路径。两个广场的建设也见证了偏关生态环境的蝶变。从昔日“荒边无树鸟无窝”的景象,到如今全县林草覆盖率达40%,黄河和长城沿线林草覆盖率达60%以上,偏关人用45年时间将穷山恶水变为青山绿水。
夕阳西下,文笔塔的影子渐渐拉长,在关河水面投下一道如椽巨笔的倒影。广场上,孩子们在二十四节气浮雕间嬉戏辨认节气图案,老人们坐在樟子松下的长椅上闲话家常。万世德雕像前,一群学生正聆听老师讲述明代边关将士捍卫家国的故事。远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蜿蜒如带,串联起老牛湾、乾坤湾的山水画卷。从“眼前无处不飞沙”到“山川满眼绿”,从军事要塞到城市客厅,偏关人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书写了一部生态与文化交融的转型传奇。当灯光亮起,古关新城在黄河涛声中,继续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故事。
(来源:忻州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