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舞剧《丝路花雨》驻场演出受热捧
8月5日记者从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来临,我市依托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文旅融合举措,正成为全国游客避暑休闲的热门选择。今年7月以来,避暑旅游效应持续显现:夜游黄河项目日均接待游客量已突破6000人次,其中省外游客占比高达80%,较去年同期增长25%,多项运营指标刷新历史纪录。
在体验中爱上金城风情
晨曦初照,黄河边一片清凉。河水如一条巨大的流动丝绸,在晨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沿着河岸漫步,感受河风拂面的湿润凉意。各类水鸟停在河边梳理翅膀,偶尔好奇地望向游人。这里没有空调的轰鸣,唯有自然馈赠的惬意温度。坐在长椅上,闻着河水里泥土的芬芳,时间仿佛停在这一刻。
步入水车博览园,巨大的木质水车缓缓转动,吱呀作响。水轮不断扬起河水,转至高处时水珠飞溅。靠近水车,那溅起的水雾扑面而来,瞬间驱散午后的微热,只留下沁人心脾的凉意。园中绿意盎然,浓密的树冠投下大片阴凉。坐在水车旁的树荫下小憩,耳边只有潺潺水声。逛得乏了,到岸边找家烤肉店坐下,焦嫩的烤串香气漫开来,和清爽的河风交织在一起,格外舒心。
黄河岸边的茶摊也是格外热闹,挑个临河的位置坐下,点一杯兰州特色的三炮台,看对岸灯火倒映在温柔的河水中,随波荡漾。晚风习习,裹挟着河水的凉意,拂去所有烦恼。
夜经济繁荣彰显文旅热度
夜经济的繁荣,是文旅热度的直接体现。位于黄河畔的大众巷新光夜市,在保留牛肉面、烤肉等本地传统美食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全息投影等科技元素,日均客流量稳定在近万人次。市场内已有约20%的档口完成了业态优化升级,带动软儿梨、甜醅子等小吃的销量同比激增30%,吸引文咏珊、“新闻姐”等名人相继打卡。
邻近的南关民族风味一条街则以“通关文牒”创意活动破圈,游客在品尝烤羊肉、甜醅子等风味小吃时,通过打卡互动深度感知兰州文化,将“一次性餐饮”升级为“文化体验”,有效延长了驻留时间。铁板上烤的鱿鱼滋滋冒油,撒上孜然辣椒面的烤羊肉鲜嫩美味,享受夏日闲暇时光的人们在晚风中撸着烤串、炫着扎啤、唠着家常,开启了消暑纳凉的夜生活。地道小吃、特色烤串、各式饮品……种类繁多的美食香味在微风中弥漫,让人们味蕾大开。
大众巷夜市人声鼎沸,食物的香气在微凉的夜风中弥漫。点上一碗冰镇甜醅子,清甜微醺,凉意直透心底。“我是从南京过来旅游的,这两年甘肃太火爆了!第一站兰州,早上已经吃了正宗的牛肉面,晚上跟朋友专门到夜市吃羊头,也来一下灵魂汁子‘浇给’的感觉。”王先生高兴地学着小视频里的发音,“很喜欢在夜市里寻找美食,这里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烟火气’的地方。”
文旅融合激活多元场景
在避暑需求驱动下,山野休闲业态加速升级。城关区制高点兰山的“夜兰山”民宿集群,成为今夏避暑新标杆。民宿数量同比大幅增长,以“如驿部落”等为代表的项目,整合非遗展示、星空露营、球幕影院等多元业态,构建“白天咖啡、夜晚品酒”的全天候体验模式,客单价持续走高,显著拉长游客停留时间,让山野休闲从“短时避暑”转向“深度沉浸”。
文旅融合的触角,更在多元场景中持续延伸。新兴的“烟雨兰山”文创电商基地通过直播带货,将黄河石茶具、羊皮筏子造型书签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销往全国。与此同时,青白石街道的青石农旅科技农场实践“南果北种”,火龙果、木瓜等南方特色水果在此落地生根,通过“采摘体验+科普教育+主题餐饮”的复合模式,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实现文旅与乡村振兴的联动。
城区内,以面食文化为核心的“碳水十字”街区年接待食客450万人次,部分店铺24小时营业,让一碗面的消费,延伸为体验“金城”市井生活的旅程。线上、乡村、城区的协同,构建起全域文旅消费网络。
文化演艺赋能暑期市场
文化演艺的赋能,则为市场注入持久动能。7月18日起,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开启常态化驻场演出,已连演10场。该剧以“演艺+旅游”模式融合敦煌艺术与黄河文化,成为暑期文旅新爆点。同期,A9创意产业园第二届Yellow River戏剧周汇聚全国100多部优秀剧目,丁一滕导演的《新西厢》等先锋作品深受年轻人追捧,带动园区客流量迅速飙升。
此外,8月2日至3日每晚8点,25周年纪念版《大梦敦煌》在兰州音乐厅连演两场,座无虚席,谢幕掌声持续10多分钟。这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在家乡兰州拉开了第25个生日的又一轮演出序幕,也为暑期来兰的游客朋友们在120分钟内奉献了跨越25载的千年之约。整场演出采用了雕塑幕布景,高度还原了敦煌的真实场景,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两场演出中,男主角“莫高”和女主角“月牙”的扮演者均由兰州大剧院自主培养的优秀青年演员杨凯渊、牛梓担纲,两人用精湛的舞技和深情的演绎,将敦煌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千年丝路的浪漫传奇展现得淋漓尽致。此次25周年纪念版《大梦敦煌》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为回馈家乡观众多年来对该剧支持的深情献礼。
8月9日—10日,25周年纪念版《大梦敦煌》将再度于兰州音乐厅盛大上演,让千年敦煌继续在家乡的舞台续写传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