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最东南的褶皱里
时间被山水分割成两种刻度
5亿年岩溶与600年土司
同处一幅画卷
今天,小志带你一起探寻
“志书里有名、地图上难寻”的坐标
它们不是景点
而是被岁月按下暂停键的
生动章节
01河湾山寨
河湾山寨 酉阳文旅/图
河湾山寨,这座被誉为中国最美土家山寨的桃源之境,藏身于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腹心,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至今仍保留着 “不通桥、不通车,进出全靠船只” 的原始交通方式。若想抵达此处,需乘乌篷船溯酉水河而上,两岸青山如屏,船行一小时方能到达,恰似武陵人寻访桃花源般充满意境。
山寨内吊脚楼 酉阳文旅/图
山寨的建筑肌理暗藏着古老智慧,200 余栋吊脚楼沿山势呈阶梯状铺开,下部以木柱悬空托起,上部飞檐翘角如鸟展翅,既能够躲避潮湿,又有利于通风,完美适应了武陵山区的气候特征。这种 “走马转角楼” 的建筑形制,在窗花雕刻中还暗藏密码 ——“万字格” 象征生生不息,“鲤鱼跃龙门 ” 寄托着家族愿景,而且木构之间不用一钉一铆,全凭榫卯咬合,即便历经数百年风雨仍稳如磐石。寨中居民以土家族白姓为主,至今仍传承着摆手舞、酉水号子、木叶情歌等非遗技艺。每当夜幕降临,篝火旁的对歌与舞蹈,能让游客瞬间融入土家血脉之中。
彭氏摆手堂 酉阳文旅/图
寨心的彭氏摆手堂建于清咸丰元年,是渝东南现存唯一的土王庙与宗祠复合体。在占地 200 平方米的石板院坝上,至今仍演绎着国家级非遗 “摆手舞”,其舞步再现了渔猎耕战的场景,鼓点节奏更是可追溯至明代。石坝上刻有 “麋鹿含花”“麒麟龙象” 等图腾,见证着土家族的迁徙史诗。更令人称奇的是寨中那棵有 500 年树龄的 “夫妻树”,当地人将其奉为 “仙树”,认为向其祈福可保婚姻长久,相传山寨还有着 300 年无离婚的记录。
夫妻树 酉阳文旅/图
02龙潭古镇
龙潭古镇 酉阳发布/图
历史沿革
龙潭古镇坐落于酉阳东南伏龙山下,因山麓两汪终年不涸的"龙眼"氽水洞得名。自汉代设县以来,此地即为武陵山区咽喉要冲。明清时期在"蛮不出洞,汉不入境"政策下,古镇演变为土汉交融的边贸枢纽,1.4平方公里范围内汇聚五十余座土家吊脚楼与徽派封火墙,形成罕见的"文化杂交"建筑群落,成为渝东南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遗存。
建筑密码
古镇以3公里青石板主街为脉络延伸,自瓦厂弯牌坊经永兴街、中心街、永胜街直抵梭子桥,另有0.5公里顺河街连接福兴桥与江西潭。街面以方块青石铺就,六百年步履将其打磨得幽光如玉。150余堵封火墙高达十几米至三十米,以火砖砌筑,顶部嵌铁木楔子形成方印状"印子屋"——既是防火屏障,亦是财富象征。现存200余座四合院及吊脚楼,宅基阶沿用细钻条石密缝砌成,禹王宫、万寿宫等公共建筑以巨木为梁柱,青砖花墙环抱三重天井,商贾大宅后院犹存亭阁戏台。
近代风云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金融、纺织、军工机构西迁至此,五万人口涌入使古镇获誉"小南京"。此地更孕育革命星火:赵世炎故居(邓小平题匾全国文保单位)、瞿秋白夫人王剑虹旧居、原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故宅均存于此。丁玲笔下的酉阳中学(龙潭中学)书声仍萦绕青石巷陌,封火墙的斑驳砖石间,深埋着商帮铜钱与革命传单交织的近代史诗。
赵世炎同志故居大门 白明跃/摄 酉阳发布/图
03南腰界
革命根据地遗址 酉阳发布/图
武陵山中的红色丰碑
1934年,贺龙率领红三军挺进酉阳东南部南腰界,在这片海拔800余米的红土地上点燃革命星火。同年10月27日,红二、六军团8000余名将士于猫洞大田胜利会师,宣告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正式建立,这是重庆唯一建立省级苏维埃政权的红色堡垒,在长征史上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记。
革命心脏
红三军司令部驻地余家桶子(原土家族乡绅宅院),木柱上红军战马勒痕至今深刻。贺龙在此亲手栽植的花红树已亭亭如盖,院墙弹孔与"活捉冉瑞廷替为革命而牺牲的工农红军复仇"的标语凝固着历史瞬间。以此为核心,56处遗址串联成红色记忆链:大坝祠堂弹痕密布的砖墙,红军寨依山构筑的石垒工事,红军街青石板路上仿佛仍回响着草鞋脚步声。
土地庙的"隐形"标语
《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遗迹,见证着风云年代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红三军进驻南腰界后,为宣传党的政策,红军战士用毛笔在南腰界的四方塔式土地庙粉墙壁上书写 “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等十大政纲。红军撤离后,南腰界人民为了保留标语,用加盐巴的石灰水填写标语,再用黄泥巴、草木灰和锅烟灰进行涂抹,使标语完整保存。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用小刀慢慢刮去薰烟,使字迹重显,后由县文管所复制修补恢复如初。
红军街 酉阳发布/图
04太古洞
太古洞入口 酉阳发布/图
地质奇观
深藏于酉阳桃花源景区地下的太古洞(大酉洞),是一部镌刻了3亿年的地质百科全书。这座全长约3公里的石灰岩溶洞形成于古生代二叠纪,经地壳运动与水流亿万年雕琢,成就了"地下艺术宫殿"的奇观——洞内20余处景点中,30米高的穹顶垂下万千钟乳,五彩石幔映照地下河幽光,险峻峡谷与宽阔大厅交织,集岩溶景观之大成。
桃源原型印证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秦时有人避乱隐居酉阳山下石穴,藏书千卷",洞内左侧绝壁的古栈道直通"石室藏书"遗址,故名大酉洞。其地貌与《桃花源记》高度契合:初入洞口两壁陡峭,溪水淙淙中仅见微光;穿行180米主洞廊道,豁然通往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盆地——正如陶渊明笔下"避秦乱,入绝境"的叙事现场。洞壁残存秦始皇统一前的象形"天书"及土家符号,岩溶形成的"秦人足迹"石钟乳,更强化了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隐喻。
双重身份
作为古代巴人避战之所与桃花源人家最后的藏身地,太古洞既是地质奇观(洞内最大厅堂达1.5万㎡,石笋"昆仑塔"需12万年生长),亦是解读华夏文明迁徙的活化石。当游客抚过栈道斑驳的斧凿痕,触摸"太古藏书"岩壁的刻符,三亿年地质运动与两千年前人类求生的故事,便在钟乳滴水声中悄然共鸣。
太古洞 酉阳文旅/图
05西兰卡普
传承人左翠平在编织西兰卡普 酉阳发布/图
西兰卡普,在土家语中意为 “打花铺盖”,是土家族极具特色的传统织锦。它与蜀锦、云锦、宋锦、壮锦并称中国五大名锦。作为中国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2006年,西兰卡普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左翠平被评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酉阳西兰卡普传统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它以蓝、黑、红、白等色棉线为经,以各种色彩的丝、棉、毛线为纬,采用 “通经断纬” 的挖花技术进行手工反面挑织。西兰卡普的工序十分复杂,涵盖纺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捆杆上机、捡花、织布边、挑织等 12 道工序,工序繁多,编织一件作品少则五六天,多则几个月。
“西兰卡普”传统制作技艺 酉阳县委宣传部/图
西兰卡普源自一段凄美传说:
“西兰” 是一位美丽的土家族绣花能手,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遍了,唯独不会绣夜里开花的白果花。于是,她常常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伴着月光观察,与白果花 “对话”。不料被恶毒的嫂嫂发现,哥哥听信了嫂嫂的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不幸摔死了。为了纪念这位美丽的织女,从此土家织锦便取名为 “西兰卡普”。
合上这一页
你带走的不是简单的照片
而是一页被时间盖了朱砂印的手抄
上面写着
"凡到过酉阳的人,都成了它下一行的墨迹"
下一期,小志再带你翻开新的山城秘页
文字整理:黄颖
图片来源:酉阳文旅、酉阳发布、酉阳县委宣传部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重庆地域文化之用,转载文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重庆故事为主。
文章字数以1000-3000字为宜,最好配相关图片。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投稿邮箱:cqzbtg@qq.com。
【特别说明】
本次征稿活动旨在公益性的文化传播,目前不提供稿酬。然而,一旦您的作品被选中,将会:
✦ 在公众号、头条号等平台署名进行推广;
✦ 对于优秀作品,我们还将推荐至重庆地方志相关出版物或官方平台进行转载。
投稿即表示您授权本公众号对稿件进行非商业性的编辑和传播,原版权仍归作者所有。
我们期待您以文字为笔,共同勾勒重庆的千年文脉。每一份来稿,都是传承巴渝文化的重要拼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