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记者李嘉伊,今天我们来到了碧水澜园,带您跟着蓝妮和蓝宝的脚步去发现公园地下的秘密”“我是小记者郭伊宁,今天我们来到了‘古铜张派’第四代传承人李万祥的工作室”“我是小记者闫哲维,今天我们来到了北京玉米新品种智慧展示公园……”日前,副中心小记者团在2025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正式推出“小记者带您看通州”系列活动。连日来,副中心小记者团先后来到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碧水污水处理厂、西槐庄科技小院等10多个各具特色的地点,带广大市民近距离感受运河上的大美通州。
红色历史与非遗技艺篇
平津战役指挥部前线总前委旧址·红色宋庄忆往昔
副中心小记者团来到了平津战役指挥部前线总前委旧址复原陈列专题展,他们屏息聆听讲解员的分享,60多张老照片、80多件文物文献无声诉说着那个烽火不息的年代。
“我的太爷爷也参加了平津战役,为新中国作出了贡献,这是他的起义证!”小记者邢佳芮举起她带来的证件,掷地有声,眼中满是自豪,“以前只是听家里人提过太爷爷当兵打仗那个年代的事,今天来到这里,我才知道解放军的不容易,我要向解放军致敬!更要珍惜和平年代的光阴,好好学习!”
专题陈列展里每一个物件都那么陌生,又充满着力量,望着小小的煤油灯和简陋的土炕,历史的厚重,透过这些展品和生动的讲述,深深地烙印在他们心中。
梨花渡产业园·青铜器上感匠心
当副中心小记者团走进梨花渡产业园的“古铜张派”第四代传人、“通州青铜器复制与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万祥的工作室,小记者的眼睛简直不够看了。
“这不是秦始皇陵铜车马吗?怎么看着有点假啊?还这么小?”面对小记者黄琨然的提问,李万祥表示秦始皇陵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你们眼前这个是按照四分之一比例缩小的仿制品,通过仿制不仅能满足观众亲近文物的需要,还能让一些被毁坏的文物焕发新生。”李万祥耐心解答。
小记者们马上围了过来,踮着脚尖,屏息凝神,上手轻轻触摸着。
说起青铜器,很多人会想到后母戊鼎、四羊方尊、曾侯乙编钟、秦始皇陵铜车马、长信宫灯等国宝级文物。这些国宝的复制品在李万祥工作室都能看到、摸到。“瞧,这个就是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编钟,我试着敲了敲,非常动听。”小记者邱美智兴奋地说。不仅如此,小记者还在梨花渡产业园的院子里看到了马踏飞燕、汉代牛灯等几件“重器”。
随后,李万祥展示了他一比一复制的燃灯塔塔铃,轻轻一摇,清脆的铃声在工作室内回响。小记者武裕森认真听了介绍以后说:“像这样的塔铃,燃灯塔上有2248个,当年惨遭八国联军枪击破坏后损坏严重,如今我们看到的燃灯塔上的塔铃中就有1200多个是李万祥老师带队修复补铸的。至于哪个是新的哪个是旧的,他最能分得清。”
小记者们争相触摸着塔铃,在这一刻,青铜的冷冽与历史的温热,对非遗大国工匠的敬意,被小记者们的小手同时感知、传递。
科技农业篇
富各庄蘑幻乐园·智慧菌仓看生长
通州的新农村在科技的浇灌下,焕发出令人惊喜的活力与创新。
“我是小记者韩予昕,小蘑菇,大产业,这里是富各庄蘑幻乐园……”小记者们组团来到富各庄蘑幻乐园传统蘑菇大棚和现代化的智慧菌仓,从物料发酵、到嫩芽新出、再到菌菇满架,亲手体验采摘,近距离观察蘑菇的“一生”。
刚踏入传统发酵大棚,一股混合着泥土、秸秆和微生物活跃气息的独特味道扑面而来。走进现代化的智慧菌仓,则瞬间被恒温恒湿的洁净空气包裹。一排排菌包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整齐列队。从带着大地气息的发酵料堆,到自动化喷淋、控温控湿的出菇架,蘑菇的“一生”在小记者们眼前直观铺展。
“原来我们吃的蘑菇是这样长出来的!我还在菌仓里发现了白色木耳!它的名字很好听,叫白玉木耳,摸起来很滑!”小记者杨自陶一边惊叹,一边亲手体验采摘的乐趣,指尖触碰到的,是鲜嫩饱满的生命力。
北京玉米新品种智慧展示公园·试验田间尝新品
新鲜采摘的菌香还未散去,小记者们又一头扎进了北京玉米新品种智慧展示公园的“绿色海洋”。这里简直是玉米的王国。北京爱科农科技有限公司的夏老师热情地迎接了这群求知若渴的小记者。
“大家平时都吃过玉米,但你们知道玉米有多少个名字吗?”他抛出的问题立刻引起一片讨论。小记者杨洋兴奋地抢答:“我知道!玉蜀黍、苞米、棒子、老玉米……”小伙子掰着手指细数。
“对喽!玉米可是世界三大主粮之一,它的故事长着呢!”夏老师带着小记者们穿行在五谷丰登园和一片片不同品种的玉米试验田间,详细讲解玉米的起源、分类、育种过程以及各种玉米制品。
站在一人多高的玉米秆旁,小记者杨翰博迫不及待地啃了一口刚刚采摘下来的鲜食玉米,清甜的汁水瞬间溢满口腔,沾了一脸:“哇!这个新品种真好吃,又甜又嫩!”
西槐庄科技小院·农人明星讲故事
科技赋能农业的典范,在西槐庄科技小院得到了最甜蜜的印证。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生卞浩天,这位扎根乡村的“新农人”,已成为小记者们心中的“明星”。他详细给孩子们讲述了他们在西槐庄的故事,小记者们听得格外入神。
“西槐庄的萝卜好,因为农大的哥哥姐姐照料得好。”“西槐庄的萝卜好,因为农大的哥哥姐姐选的种子好。”“西槐庄的萝卜好,因为有农大专家配备了特殊肥料。”……当天,小记者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为西槐庄的萝卜代言。
渠头全福公社·乡村体验趣味多
渠头全福公社的池塘里,小记者鲁煦都小跑着跳进去“浑水摸鱼”。挑战“高空穿越”和“斯巴达小勇士”竞赛,更是考验着孩子们的勇气,也锻炼着他们的协作精神。在渠头全福公社,小记者们尽情撒欢,放飞自我,无论是想要独自闯关,体验勇攀高峰的刺激;还是通力合作,一起闯关,享受分享与互助的成果,小记者们都做到了。
游戏结束后,旁边就有生机勃勃的田园。小记者们挎着小篮子,兴奋地穿梭在田垄间,亲手挑选、采摘新鲜成熟的西红柿。指尖触碰果实的饱满,鼻尖萦绕泥土与番茄特有的清香,这种“玩在公社,采在田间”的模式,也是通州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渠头全福公社真大,玩得痛快,还亲手摘了一兜好吃的西红柿,他们说这就是爸爸妈妈小时候的味道,真想带爸爸妈妈再来一次!”鲁煦兴奋地表达着他的感受。
在这儿,乡村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空间,而是变成了充满乐趣、体验和收获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
探秘篇
碧水再生水厂·生态公园水质清
从广袤乡野来到城市核心,小记者们被碧水再生水厂生态公园的“表里不一”所震撼。
地面上,110亩的生态绿洲郁郁葱葱,鸢尾、菖蒲在水边摇曳,蝴蝶在紫叶黄栌丛中翩跹,这里叫碧水澜园。然而,讲解员的一句话点破了玄机:“大家脚下这片美丽的湿地公园,它的‘生命之源’就藏在地底深处。”沿着公园北侧一条不起眼的缓坡深入地下,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水世界”豁然展现——一条长达500米的明亮廊道两侧,分布着污水处理的“核心战场”。浑浊的水流经过一层层精密过滤,最终变得清澈透亮……十余道复杂工序深藏于城市之下,高效运转,每天将18万吨生活污水“点化”为清流。
“看,它的水质已经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地上这片湿地公园的水系和绿化灌溉,全靠它滋养。”讲解员揭示着“水魔法”的奥秘,小记者们趴在观察窗上,在展览区观看视频演示的“浊水变清波”的神奇过程,惊叹不已。“今天来到这儿,我知道了污水处理的秘密,原来生活污水都在这里还清,以前在北京环球影城看到的景观用水也是在这儿净化的,感觉很神奇,没想到我们一天会排出这么多的污水,以后一定要节约用水!”小记者董柏奇说。
“这个暑假我作为小记者去了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大运河龙灯博物馆等地方参观,收获很多,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小记者闫哲维把所得都写进了新闻稿里。
这群行走在历史、乡村与未来之间的小记者们,与这座城市共同生长,一起向着未来,拔节向上。
当小记者们把这几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一篇篇充满童真视角的报道时,这些副中心故事经由孩子们纯真的眼睛观察、稚嫩却认真的笔触记录、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讲述,向更广阔的世界传播。
【成长的沃土:小记者团的由来】
副中心小记者团成立于2024年11月8日(中国记者节),依托通州区融媒体中心的专业资源,联合京津冀媒体及各方平台,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招募成员,旨在通过新闻实践、文化传播和实地探访等活动,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能力。其间,重点培养小记者的观察力、表达力、写作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其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积极代言人和小小文化传播者。
自成立以来,副中心小记者团已成为副中心一张鲜活的“文化名片”。他们不仅走进通州区融媒体中心演播厅、中央厨房,参观北京日报社史展、拼版车间,体验新闻采编播全流程;探访运河商务区、紫光VID产业园,感受副中心建设脉动;还远赴崇礼冬奥场馆,触摸冰雪文化,传承冬奥精神;更走入中国传媒博物馆,了解传媒技术历史变迁。“阅见大运河”副中心24节气直播、“书香副中心”全民阅读活动、国家公祭日读书会上,都有小记者活力四射的身影,他们还走进各个街乡的村史馆和运河大集,推介起来头头是道……在张家口广播电视台,小记者们落落大方推介副中心故事,策划新媒体平台内容,用童声童语为副中心代言,以他们的视角展示副中心的无限魅力。
目前,副中心小记者团与多家单位建立深度合作:通州区社区教育学院、渠头全福公社、开心麻花北京通州希尔顿酒店沉浸式剧场都成为了小记者的培训基地,通过一系列的表演艺术培训、拓展服务,助力他们更自信地表达与展示。截至2025年7月,副中心小记者团已组织超400名小记者参与近20次活动,足迹覆盖传媒、文化、旅游、经济等多领域。
家乡之美,无可代替,家乡文化是养育人的精神之水,涵养人的文化之源。小记者为通州、为副中心代言,使其了解家乡、探寻家乡、关注家乡,是课堂向外的延伸,也是教育的责任。
副中心小记者团在专业记者导师的引领下,一边行走一边学习,他们在采访中思考,用童真的眼睛重新“发现”通州,用稚嫩的笔触解读“文旅密码”,用行走的脚步丈量这片热土的古今变迁,努力成为副中心发展脉搏的敏锐感知者、动人故事的真诚记录者和城市新名片的热情宣传者。
让我们一起跟随小记者的脚步,见证这场与城市的精彩对话。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作者:张丽 张嘉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