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中山公园的西南隅,藏着一处连许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的秘境——魁星山。
这座仅高约30米的小山包,虽隐于葱茏绿意间,却承载着厦门三百年来的历史风云,成为镌刻在石头上的城市记忆。
一、道台遗迹:清代权枢的后花园
魁星山的历史可追溯至雍正五年(1727年)。
当时清廷将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管辖兴化、泉州二府及永春州,其官署后花园便是今日的魁星山。
乾隆年间,道署加授兵备衔,长官称“巡道”或“道台”,官阶高达从三品,足见厦门当时已是区域政治军事中心。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道署遭英军强占,直至1863年才被归还。
同治年间,道台潘骏章在魁星山题刻隶书碑文,详述这段屈辱与重建的历史,成为厦门近代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二、摩崖石刻:十任道台的风雅密码
山上十余处摩崖石刻,构成了一座露天历史博物馆。
这些题刻多出自清代道台之手,笔力遒劲,意境悠远:
周莲(光绪厦门巡道):题写“万壑云根”,字体飘逸如云卷舒,为山中最大石刻;
曾宪德(三任厦门巡道):留下“三巡鹭江”,暗喻其治理功绩;
潘骏章:以隶书记录英军占署史实,字数最多,史料价值极高;
吴山(1925年厦门道尹):题“石欹岑曲”,延续文人雅趣。
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精品,更串联起清代厦门的官场生态与精神追求。
三、自然与人文的交响
魁星山虽小巧,却因古木奇石独具风韵。
山顶六角魁星亭与形似“魁星踢斗”的巨石遥相对峙,赋予山名灵性。
沿蜿蜒石径而上,浓荫蔽日,奇石嶙峋,登亭可俯瞰老城红瓦绿树,闹中取静的意境,恰如石刻所题“山林逸趣”。
今日的魁星山,已成为市民品茶对弈、纳凉观星的去处。
夏夜亭中赏月,冬晨石桌闲话,历史遗存与现代生活在此和谐共生。
四、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
曾几何时,魁星山隐于公园角落,鲜为人知。
近年来,随着文史爱好者深入考证与保护意识增强,这里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学者郑巍等通过石刻解读,将散落的历史碎片串联成鲜活叙事,让道台题刻从冰冷岩石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城市故事。
结语
魁星山如同一位沉默的史官,以石刻为笔,记录下厦门的沧桑变迁。
它提醒着我们:
真正的历史不仅存在于宏大的叙事中,更藏匿于这些被苔藓轻覆的方寸石刻之间。
穿行于山径,指尖拂过“万壑云根”的斑驳字痕,仿佛与清代道台隔空对话——三百年海疆风云,皆在此山一石一木中低语回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