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至3日,江苏卫视《探宝说创团》第四周线下海选活动在南京博物院举行,南通博物苑、淮安市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泰州市博物馆接连登场。
从张謇先生开创中国现代博物馆的启蒙之地,到大运河畔留存漕运记忆的“时光容器”;从山海交汇处的千年宝塔,到文人墨韵流淌的江淮水脉,《探宝说创团》以“讲得透、演得动、玩得进”为方法路径,为全民公共文化体验开辟一条新的传播通路。
南通博物苑:一块石额,写进博物馆精神的原点
1905年,张謇在南通创立中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拉开中国近代博物馆建设的序幕。此次“专家说”环节,南通博物苑自然园林部主任赵翀带来了博物苑镇苑之物——博物苑石额,分享张謇“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建馆初心,以及石额背后的空间设计与文化表达。
“护宝说”环节,讲解员高天赐带领观众走入南通博物苑南馆、中馆、北馆三组建筑的百年历史。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张謇倡导“教育兴邦”的理念,也传承着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精神基因。
此外,南通博物苑社教团队带来“花影妖娆——押花纸扇”社教展示,以自然植物押花工艺结合传统纸扇,让手工之美与文化之趣在观众指尖绽放。南通市文化馆讲解员孙啸则以快板《张謇办厂》点燃全场,用节奏与唱词再现一位实业家的家国情怀。
淮安市博物馆:在运河与大运之间,听千年鼓车的回响
如果说南通讲的是“博物馆如何起步”,那淮安市博物馆讲的,则是文物如何成为一座“运河之城”的回音壁。
馆长陈永贤亲自登场,解读馆藏文物战国·木雕鼓车,这件以木制为主、装饰精巧的车器,是淮安古代交通、军事和礼仪制度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当时漕运文化的发达。
在“护宝说”环节中,志愿者朱磊讲述的汉·卧式铜绵羊灯,从工艺解构到生活智慧,生动还原两千多年前的器物语境;而社会服务部副主任程浩解读的唐三彩仕女抱犬俑,则以一抹温柔笔调,描绘出盛唐气象下的审美趣味与生活意象。
淮安的社教展示也别具特色,助理馆员周洁与孙翯带来“古驿拼乘”互动教学,邀请观众亲手拼接木制车架,体验一场微型的“漕运时代”。
连云港市博物馆:跨越山海的文物对话,奏响海丝古韵
8月3日,连云港市博物馆带着“海陆门户”与“山海融合”的双重文化基因登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伦雪飞带来的文物故事围绕《宝塔千年》展开,一座宝塔成为港城记忆的象征,也唤醒了对本地佛教传播与民间信仰的思考。
社会服务部主任张晶则聚焦一件清代海上贸易遗珍——清嘉庆·紫铜琉球炉,讲述中琉贸易兴盛时期的工艺流通与文化互鉴。而小讲解员周晏伊,则用童声为唐·黄釉陶镇墓兽赋予全新解读视角,使这件墓葬器物在“出圈”的今天焕发活力。
活动现场,由非遗传承人赵云军带来古琴表演——《神乌傅》的传说,以琴音诠释出土文献背后的文化意蕴,在音乐与文学的交融中完成一次跨越千年的追溯。
社教展示环节则带来了“彦涵版画拓印”体验项目,社教专员颜欣怡现场教学,观众亲手拓印20世纪著名版画家彦涵先生的经典作品,感受版画艺术的刀锋与墨色。
泰州市博物馆:江淮文脉里的儒风与匠心
泰州此次带来的文物主角,是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副研究馆员吴晨康对其笔墨、意境与人文背景的解析,令观众深感一幅画如何托举起城市的精神气质。
社教互动“泰州木雕”则由省级传承人帅春燕带来展示,一刀一刻之间,藏着这座城几代手艺人的坚持与审美。而在文创演绎《烟火文脉》中,泰州的市井肌理与古风底色巧妙交织,真正让“国潮”回到土地上。
“护宝说”板块由讲解员孔德薇讲述新石器时代·雄性麋鹿骨骼亚化石的故事,让观众得以直面远古生灵的踪迹;志愿者封涵雯讲解南朝·青釉莲瓣纹盖罐,张亚敏则以《三程蕴泰州》为主题讲述明代方巾、坡子街模型、青绸背心的背后故事。
创演招募ing,文博魅力等你来传承
在孩子们的欢笑中,在现场观众贴出的每一朵“小红花”里,江苏卫视《探宝说创团》正在以一场场沉浸式、故事化、可共创的线下海选,让博物馆真正“活”了起来。
从张謇的“设为庠序”,到《墨竹图》中的高士清风;从镇墓兽的护魂使命,到铜绵羊灯的日常智慧,这些文物不再是玻璃柜里的静物,而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入口”。
接下来,《探宝说创团》全国线下海选招募活动将在南京博物院继续展开,用年轻化、数字化、全民化的方式推动文博表达升级,为文物“出道”搭建更大的舞台。节目海选正在火热征集中,欢迎全国观众通过ai荔枝APP及相关平台提交创意视频,共赴这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