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虎丘山风景区内,海拔仅34.3余米的虎丘山,竟敢称“吴中第一山”?真可谓是“吴中无大山,虎丘称绝顶”。但“虎丘”还是颇有来历的,并且风景很美,值得一去。
(吴中第一山)
一、吴国历史及虎丘的来历
吴国首位君主泰伯,与次弟仲雍都是周太王之子,也是周王季历(周文王姬昌之父)之兄。季历贤能,而姬昌更有圣子之名。于是周太王便欲把王位传给季历,以使姬昌顺利继位。泰伯为长子,本应是王位第一继承人,但在知道父王之意后,就带着二弟仲雍奔向当时还是荆蛮之地的吴地,断发纹身,以示不可用,这样就可以把王位顺利让给季历。周太王薨,季历果然得立,传至姬昌为周文王。而泰伯也在其地立国,自号句吴,居于梅里。荆蛮之人被泰伯的仁义感动,纷纷迁来,很快便有千余家。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泰伯被封为吴太伯。泰伯无子,传位于弟仲雍。十九世后,寿梦继位,吴国始兴,且日渐强大,而效诸侯大国称王。
(周王子吴鼎)
寿梦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馀祭,三子夷眛,四子季札。季札最有贤德与才名,寿梦欲把王位传给季札,而季札不接受,数让之后,王位还是传给了诸樊。诸樊继位第一年,父王丧制完成,即以王位让季札,季札坚辞不受。吴人坚持要立季札,季札于是弃家出走,躲至深山密林处,耕田而食,筑舍而居。
吴诸樊十三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诸攀率师伐楚,在巢地遇袭身亡。遗诏以王位授二弟馀祭,欲依次相传,最终必然传王位至季札,以称合先王寿梦之意。并且众兄弟都尊赏季札的仁义贤德,只想着传位于他,如此可以循序而渐至。季札受封于延陵(今淮南下蔡县),所以后人称其号为延陵季子。
公子姬光,是吴王诸樊之子。诸樊薨,姬光本应嗣位。只是诸樊生前就有约定,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实际上也确实是在按着约定进行,此后,馀祭继位十七年,夷昧继位四年,夷昧薨后,本欲传位于季札,而季札不受国。这样就应该依次传于诸樊之后,可是夷昧之子僚贪位不让,竟自立为王,是为王僚。公子光不服,暗中有杀王僚之意。可是群臣皆为王僚之党,苦于找不到帮手,只能暂且隐忍。
公子光求得一善相者,名叫被离,举荐其为吴市吏,嘱咐他谘访豪杰,引来帮辅自己。而在楚国,伍子胥父兄被杀之后,过昭关一夜白头,历尽艰险,逃至吴国都城。那时一无所依,只能在吴市吹箫行乞。一日,被离经过,闻箫声甚哀,驻足细听,乃稍辨其音,知其非常人。于是下车见伍子胥,一看之下,心中暗惊,说:“我相人多矣,未见有如此之貌也!”上前作揖,请伍子胥到家,逊于上座。伍子胥谦让,连说不敢。被离说:“我听说楚杀忠臣伍奢,其子伍子胥出逃外国,难道会是你吗?”伍子胥局促不安,不敢对。被离又说:“我不是要害你。只是看你状貌非常,才想为你求富贵之位耳。”伍子胥才以实相告。于是荐之于朝。才有了伍子胥后来的人生传奇。
伍子胥知公子光有刺王自立之志,于是求得勇士专诸,共事公子光。不久专诸将匕首藏于灸鱼腹中,趁献鱼之时,刺杀吴王僚。公子光继立,是为吴王阖闾。
吴王深知伍子胥有大才,而委国政于伍子胥。因担心吴国偏居东南一隅,阴冷卑湿,又有海潮之患,国家缺少防御,百姓不得安居,向伍子胥问求良方。伍子胥便说出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先修筑城郭,然后才能设立守备,充实仓廪,再治练兵革。这样就可以做到内可以防守,外可以应敌。阖闾感到非常有道理,就让伍子胥主持设计并修筑城池。
吴王阖闾元年(周敬王六年,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形之高卑,尝水味之咸淡,于姑苏山东北三十里,寻得佳地,造筑大城,名“阖闾城”,即后来名扬天下的姑苏城。
伍子胥向吴王引荐孙武,阖闾观孙武用兵之能后,任孙武为将。十余年内,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始霸于诸侯。
吴王阖闾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女儿名唤胜玉,平日里百般宠爱,真可谓掌上明珠。一次宫中饮宴,庖人进蒸鱼。吴王吃到一半,觉其味鲜美,应该让爱女尝尝,于是令人把其余赐于女儿。谁想胜玉愤怒地说:“王竟然拿吃剩的鱼来羞辱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随后退入房中自杀。阖闾甚是悲伤,遂欲以厚葬爱女来抵消自己的愧疚之情。
于是,吴王使人征派大量的兵卒和民夫,在吴国都城西阊门之外修筑坟墓,蓄池积土,规模弘大,所凿之处,就成了太湖。又选裁带有纹路的大石为棺椁,以金鼎、玉杯、银尊、珠襦等珍宝陪葬,还把名剑“磐郢”也送给了女儿,吴国府库存钱几乎耗费半数。即使如此,阖闾还觉得远远不够,于是使人将无数白鹤在吴市之中飞舞,以此吸引万民围观。果然前来观后的民众蜂拥进入隧门,而隧道内暗设机关,进去的人多了,就把门关闭,发动机关,又用土填实,因此死去的男女有万人之多。看到这样的结果,阖闾竟说:“如此得万人为我的爱女殉葬,她应该不会感到寂寞了。”杀活着的人送给已经死去的人,阖闾真可谓无道之极!
吴王阖闾十九年(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吴越战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南)。越王勾践以敢死之士及重罪之人为前阵,大败吴师。越大夫灵姑浮以戈击阖闾,伤其一指,阖闾竟因之不治身亡。临死,阖闾使人立太子夫差,说:“你能忘勾践杀你父吗?”夫差答:“不敢!”夫差即位,是为吴王夫差。
夫差率兵卒十万建阖闾冢,在姑苏城阊门外,临湖取土。下方水池宽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以古桐木为棺,其厚三层。以水银为池,其深六尺。池侧两崖壁立,中间石泉,终年不涸。下葬三日,有金精化为白虎蹲居其上,因此取名为“虎丘”。池中有“玉凫”(玉器)之流、“扁诸”(剑器)之剑三千,名剑“槃郢”、“鱼肠”也在其中,故名“剑池”。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09年),始皇帝东游,浮江渡海,过丹阳,至钱塘,上会稽,临浙江,还过吴,至虎丘。临池求吴王宝剑,白虎当坟而踞。秦始皇以剑击之,不中,使人查看,却见剑入石中,白虎不知所踪。
(白虎)
吴王食半赐蒸鱼,爱女一死不受辱。
阖闾抱愧生毒策,使令当街白鹤舞。
为慰亡魂殉万民,可知君主性何忍。
而今落落青山上,谁识当年贵与贫?
(虎伏——于右任题)
越吴开国即成仇,纷乱东南战未休。
生灵涂炭多灾难,祸结兵连百姓愁。
阖闾墓起阊门外,十万士卒营虎丘。
富贵穷达天注定,云烟过眼几春秋?
二、虎丘为何称“吴中第一山”?
虎丘山虽海拔仅30余米,却被誉为“吴中第一山”,这一称号的背后是自然奇观、历史底蕴、文化象征与人文传说的深度融合。其“第一”并非源于高度,而是源于独特的综合价值。究其原因,不外乎下列几方面:
(一)地质与地貌的独特性构成的自然奇观
虎丘的山体虽然不高,却因特殊的地质构造成为江南罕见的“火山遗迹”。据考证,它是1.5亿年前侏罗纪晚期火山喷发形成的流纹岩山体,山顶的“虎丘剑池”“千人石”等景观均由火山岩断层与风化作用塑造。
1、剑池:池畔岩壁如刀削,传说为吴王阖闾墓的入口,其险峻的地貌在平原为主的江南地区极具视觉冲击力。
2、虎丘塔(云岩寺塔):因山体地质差异导致塔身倾斜(倾斜度约3度),成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之一,被誉为“东方比萨斜塔”,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使其成为奇观。
这种“小而奇”的地貌,在以平缓丘陵为主的吴中地区显得尤为独特,奠定了其“第一山”的自然基础。
(二)吴王遗迹与千年文脉带来的厚重历史
虎丘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1、吴王阖闾之墓:传说虎丘山下埋葬着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其陪葬品“鱼肠剑”等名剑为虎丘增添了神秘色彩,“剑池”之名也由此而来。
2、历代帝王与名人足迹:秦始皇东巡时曾登虎丘求剑;东晋王珣、王珉兄弟在此建寺,奠定“云岩寺”的根基;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苏轼、陆游等文人多次到访并留下题咏,直接提升了其文化地位。
从吴越争霸到唐宋文人雅集,虎丘的历史贯穿了吴中地区的文明进程,成为“活的历史博物馆”。
(三)特色园林、宗教与民俗的融合形成的文化象征
虎丘不仅是自然与历史的结合体,更承载了吴中文化的核心元素。
1、园林艺术的缩影:虎丘虽非典型江南园林,但其“山、水、寺、塔”的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与苏州园林的审美一脉相承,是自然山水园的典范。
2、宗教与禅意:云岩寺作为千年古刹,是佛教禅宗在江南的重要据点,寺内建筑与山体景观交融,形成“禅意山水”的独特氛围。
3、民俗与节庆:历史上虎丘曾是苏州民俗活动的中心,如农历三月三的“虎丘山塘庙会”、中秋赏月等,成为吴地民俗文化的象征,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
(四)“第一”源于文化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虎丘的“吴中第一山”之名,本质上是对其在吴文化中“集自然奇观、历史遗迹、文人精神、民俗记忆于一体”的综合认可。它的“高”不在于海拔,而在于其作为吴中地区文化、历史、精神象征的不可替代性——正如一座城市的地标,其价值从不取决于物理高度,而在于它承载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
(大吴胜壤)
三、虎丘山景区主要景点简介
1、虎丘剑池
称为“剑池”的原因据说有三个:首先,从形状上看,该池整体就像一把平放的剑;其次,主要殉葬品中有扁诸、鱼肠、槃郢等宝剑三千,因此得名;其三,传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此求剑,剑池就是找剑时所挖而成。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著名也最为神秘的地方,据传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即在此处。洞口端正的楷体“虎丘剑池”四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崖左壁鹅头篆文“剑池”二字,为元代周伯琦所书。内石壁上所刻“风壑云泉”,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之笔,以喻“寒风出幽壑,白云映清泉”之意。
(颜真卿书:虎丘剑池)
(别有洞天)
(周伯琦书:剑池;米芾书:风壑云泉)
2、云岩寺塔(虎丘塔)
东晋宰相王导之孙王珣,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三希堂”法帖之一的《伯远帖》即为其代表作品。“王谢”二家皆为当时权贵,又互相联姻,巩固势力。王珣娶谢万女,其弟王珉娶谢安女。但因猜忌,竟都离了婚。王谢二族几乎成为仇人。直到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故,王珣才出来做官。约在太元十一年(386年)至十五年(390年)间任吴国内史,其为政深得当地士庶之心。也就是在此期间,王珣和其弟王珉在虎丘依山建筑别墅,后来舍宅为虎丘山寺。唐朝初年为避高祖李渊祖父李虎讳,改称武丘报恩寺。宋时名云岩禅寺。清康熙年间改称虎阜禅寺。
(虎阜禅寺)
(云岩寺塔)
现在的云岩寺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竣工于宋建隆二年(961年)。是一座七级八面、以砖结构为主的仿木结构楼阁式佛塔,俗称虎丘塔。
该塔规模宏大、结构精巧,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体现了五代时吴越国政权“遵丰中原,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加上推崇佛教,使佛教信仰成为一种民风,虎丘塔的建成及保存至今,充分反映了这些历史背景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功绩。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在虎丘塔的抢险加固工程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以及佛塔营造等方面的科技和艺术成就。文物有铜佛像、石佛造像、石碑、石函、绣件、佛经、铜镜、钱币、金涂舍利塔、青瓷莲花碗、檀木雕三佛龛等。其中原置于铁铸金涂塔内的舍利金瓶在发现当年即被重新安置供于塔内。
虎丘塔的形制、结构、装饰、建筑特色是反映中国佛塔建筑发展演变的一个实例,在中国古塔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从东北侧角度看上去,塔身主体倾斜似乎已经很严重了,也不再允许游客登塔。塔的四周不远处设立有监测装置,严密观察着塔身的细微变化,以采取相应的整修措施。也许我们不经意间看到的,都会成为绝版。
塔身倾斜
3、致爽阁
致爽阁又名“虎伏阁”,在虎丘塔西南面,位于山的最高点,旧为“小五台”,取诗句“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命名。清康熙八年(1669年)间圈入行宫,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火,现存建筑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宣愣和尚重建的。这里陈设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致。在这里远望可看到狮子山,这头狮子正伏着在地上回首望虎丘,就是“狮子回首望虎丘”景观。
(致爽阁)
4、生公讲台
生公指的是晋末宋初高僧竺道生,俗姓魏,自幼随竺法汰在建康(今南京)受业出家,改姓竺。15岁登讲座,20岁受“具足戒”。约42岁时,见僧伽提婆,习小乘之学。后入庐山精舍,自此幽棲七年,以求其志。约49岁时,入长安,见鸠摩罗什,受习大乘教法。又约七年后,回到京城建康,主讲《涅磐经》,宣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以及“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义。
由于其思想及主张为旧派教法所不容,被排挤出京城。从此四处云游,约于南朝宋元嘉五年(428年)来到虎丘,在这里布坛讲经,一时信众云集。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池中的点头石。当时为三冬时节,池中的白莲花却纷纷绽开,池水也涨满了,于是有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的说法。
(生公讲台)
5、千人石
又名“千人坐”,在上山路的尽头,是虎丘的主景区。旧志云:“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故名。”《吴地记》曰:“虎丘泉石,其最胜者剑池,千人坐。”《吴郡志》云:“生公讲经处,大石盘陀数亩,高下如削,乃他山所无。”现石上刻有“千人坐”三个篆字,是胡缵宗所书。
相传吴王阖闾死了之后,儿子夫差将他葬于虎丘山,但是等墓筑完之后,夫差就想,这么多的人都知道我父亲墓的所在地,如果有一天他们手头缺钱的话,就很有可能一起结伴而行来盗墓。于是他想了一个奸计,一天他召集了这一千多个工匠,请他们喝酒,并且观看鹤舞,等到深夜,乘他们都醉的时候,命手下官兵将这一千多人统统杀死。据说当年他们的鲜血把这块石头染成了红色,每到下雨天或阴天时石头就特别的红。现在这块石头,仍然是红颜色的,当然不是古代工匠的鲜血,因为虎丘的岩质是酸性流纹岩,它的石质原本就是红色的。
(生公讲台旁的千人坐)
6、真娘墓
传说真娘是唐朝时人,原姓胡,名瑞珍。自幼父母双亡,安史之乱时,随亲戚逃亡,来到苏州。不幸被骗入阊门外一处青楼,一边学艺,一边成长。因容颜姣好,音色甜美,很快以擅长歌舞名噪一时,成为苏州城人人艳羡的绝色佳丽。但真娘品性高洁,凌然难犯,只陪歌舞,守身如玉。当时苏州有一富人王荫祥,重金买通老妈子,欲让真娘陪宿。真娘为保贞洁,投缳自尽。王荫祥惊悔不已,于虎丘寺侧为真娘筑墓安葬。
白居易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出任苏州刺史,5月到任,宝历二年(826年)因病去职。在一年多的任期内,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于河北侧修建道路,名为“七里山塘”。白居易还使人重开虎丘寺路,种植桃李莲荷二千余株。并十余次游历虎丘,凭吊真娘墓,为之感慨,写下一首诗《真娘墓》:
真娘墓,虎丘道。
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后代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同情真娘的遭遇,为其题诗凭吊。真娘与杭州苏小小齐名,被誉为“香魂”。
现亭坐东朝西,建于山石上,西置条石栏凳。东砌砖墙,嵌青石碑一大一小,均镌行楷“古真娘墓”。小碑高0.78米,宽0.37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代文学家张潮重立。大碑高2.19米,宽0.63米,乾隆十年(1745年),海陵陈即陈鐄重建。
四根亭柱分前后镌两联。前一联为“香草美人邻,百代艳名齐小小;茅亭花影宿,一泓清味问憨憨”。后一联刻李祖年集《梦窗词》句:“半丘残日孤云,寒食相思陌上路;西山横黛瞰碧,青门频返月中魂”。亭西下方,草书摩崖石刻“香魂”。
历代《真娘墓》诗如下:
刘禹锡(唐)
薝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带已成灰。
芳魂虽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开。
幡盖向风疑舞袖,镜灯临晓似妆台。
吴王娇女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
李商隐(唐)
虎丘山下剑池边,长遣游人叹逝川。
罥树断丝悲舞席,出云清梵想歌筵。
柳眉空吐效颦叶,榆荚还飞实笑钱。
一自香魂拈不得,只应江上独婵娟。
沈亚之(唐)
金钗沦剑壑,兹地似花台。
油壁何人值,钱塘度曲哀。
翠馀长染柳,香重欲薰梅。
但道行云去,应随魂梦来。
谭彦良(唐)
武丘山下冢累累,松柏萧条尽可悲。
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独题诗。
林景熙(宋)
歌声舞影散春霞,月殉香魂几落花。
休恨天家无分到,汉妃青冢落胡沙。
周弼(宋)
青鸟传书渡海迟,乱山衰草葬蛾眉。
锦囊消歇馀香在,狼藉春风豆蔻枝。
王禹偁(宋)
女命在于色,士命在于才。
无色无才者,未死如应灰。
虎丘真娘墓,止是空土堆。
香魂与腻骨,销散随黄埃。
何事千百年,一名长在哉。
吴越多妇人,死即藏山隈。
无色固无名,兵冢空崔嵬。
唯此真娘墓,客到情徘徊。
我是好名士,为尔倾一杯。
我非好色者,后人无相咍。
彭孙贻(明)
真娘墓上草芬菲,粉蝶香销旧舞衣。
春色似怜红袖尽,落花不住向人飞。
钱大昕(清)
一枝先折独流芳,休怨红颜命不长。
若待门前车冷落,鸡皮谁复问真娘。
赵翼(清)
虎邱二月踏青天,闲访真娘古墓田。
脂粉香留游客吊,莺花地爱美人传。
平芜经烧犹迟雨,新柳才梯未著烟。
也似香山白居士,竞将杯酒滴荒阡。
(真娘墓)
四、其他景点简介
以下内容据解说词整理:
1、头山门
虎丘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虎丘原名海涌山,也许在远古时期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拔本就不高的小山丘,随着潮起潮落,沉浮隐现,故称为“海涌山”。在正山门广场立有“海涌”石碑,头山门的照墙上有“海涌流辉”。头山门都是黄色的墙壁,说明虎丘里面肯定有寺庙。其实准确地讲应该是寺里面有虎丘,因为虎丘整座山都是藏在寺里的,这与其他佛寺非常不同。
(广场所立“海涌”石碑)
(海涌岚浮)
2、拥翠山庄
进门不远处的拥翠山庄,是苏州状元洪钧(赛金花丈夫)所建,因为在小山上,是一座无水的园林。在围墙正面左右两侧刻有行草大字“龙、虎、豹、熊”,为清咸丰八年(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书,字形苍劲有力。该园总体呈纵长方形,依山而建,层次分明,布局多变,颇具特色。
正面:平林原野;背面:深锁绿苔。及“仙人石”三字,皆为明代苏州籍书法家文征明所书。
(龙虎豹熊)
(深锁绿苔)
(平林远野)
(仙人石)
3、断梁殿
被誉为千年不倒的断梁殿,也是虎丘的二山门。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殿上主梁是断的,它用两根木料建成,主要是运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采用了“挑梁式”的构筑方法,在断梁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过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然后再靠两边的琵琶吊、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四周,从而达到节省大木料的目的。在建造此殿时,全殿不用金属构件加固,只用竹木钉榫。殿内有四块石碑,上面记载着虎丘的历史和云岩寺塔的修建情况。轻轻敲打碎石,有咚咚回声,所以又叫响碑。
4、大雄宝殿
为虎丘云岩禅寺现存的一座佛殿,是宣扬禅宗的场所,以小乘教的陈列方式排列的。沿着大殿往下走,一共要走五十三个台阶,有一个说法“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也就是说无论你走在哪一个台阶,或台阶的哪一层,回头都可看到中间的这位菩萨。据说善才童子一心想成佛,他向每一位师傅跪头求教,但是拜了五十二个都未能成功,后经文殊菩萨点化,拜观音菩萨为师,终于成佛,正好是第五十三个师父。
(大雄宝殿)
5、二仙亭
二仙亭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二仙亭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相传有一天,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不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看,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于是就有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在亭中有两幅对联,一副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
(二仙亭)
6、憨憨泉
憨憨泉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憨憨是中国南朝梁代著名的高僧,当时他的眼睛不好,患有目疾,也就是“白内障”。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当时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他挑水途经这里,因为感到累,就坐在这里休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在梦中见到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双手触摸这片地,在这里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大约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泉水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因这口井是他所挖所以取名为“憨憨泉”。
7、西溪环翠
西溪环翠是虎丘历史十景之一,原为唐代高士甫里先生陆龟蒙祠堂。清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甫里先生二十四世孙陆肇域,即石成基,凭林起栋,仿甫里别墅八景而筑,旧有环翠阁、清风亭、桂子轩、斗鸭池、菊畦、竹堤诸景。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惨遭兵燹,景点几成废墟,沦为郊农菜畦,后来成为景区的花房。2004年经重新修复,正式对外开放,在原址重修环翠阁、清风亭、桂子轩、斗鸭池等景点,新增镜台云梦、篱门幽竹、聆音榭、垂花门、野山石景、循环水景诸胜。据《虎阜志》和《桐桥倚棹录》中有关虎丘花市的记载,构筑了“镜台云梦”古戏台,为今后花会民俗表演提供合适的场所,台前构筑由千吨野山石堆叠而成的假山群,与虎丘山系一脉相承。
8、万景山庄
万景山庄里集中了苏派盆景精品600多盆,占地25亩,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主要有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两个展示区域。苏派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一个重要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近代又有较大的发展。
9、试剑石
“试剑石”在登山石径东侧,巨石中裂如剑截。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满期那天,他们提着“莫邪”剑来到了虎丘山,将此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这就是有关试剑石的传说。事实上,这块石头是典型的火山喷出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这样一条大缝,酷似剑劈。
10、御碑亭
御碑亭在塔院内,大雄宝殿后面,宋时称御书阁,元时为妙庄严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改建为御书亭,至乾隆末年御书亭共有三处,清咸丰年间,均毁。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江苏巡抚崧骏因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均驻跸虎丘,故又动工建亭岩巅,亭内奉有宸墨。今御碑亭之北壁,镌有康熙御诗。
11、玉兰山房
玉兰山房在虎丘山北面的通幽轩之上,旧有玉兰一株,甚古,名冠吴中,相传是宋朱勔从闽移植而来。解放以后,重建此房,并补植了玉兰数株,每年早春时节,玉兰含苞欲放。
12、云在茶香
“云在茶香”在虎丘山西北处,有精舍数间,周围遍植茶树,幽静雅致。建于1982年,与虎丘历史名茶“白云茶”有着不解之缘。杜甫诗云“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唐人卢延让《松寺》诗云“茶香时拨涧中泉”,清人俞樾有《茶香室》诗,因以为名。
(陆羽井)
13、小武当
小武当是一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前有石桥,中有青石牌坊,后有湖石假山群。石桥名小武当桥,又名中和桥。原有中和井,坊额上刻有“吴分楚胜”四字。武当山是海内名山之一,在湖北均县,旧属楚国,以风景幽深、道观宏伟而著称。牌坊后的假山群,堆叠自然,形象奇特,最大的湖石高达一丈多。假山间有石观音洞,俗呼“海潮观音”。古洞还在,佛像已不复存在。
14、孙武子亭
孙武子亭在千人石东土丘之上,为纪念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将领孙武而建。孙武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他所写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兵书的鼻祖。孙武执法严明,演阵练兵时,斩了两个吴王爱姬,吴王以国家大事为重,没有追究孙武的责任,反而对他更加敬重。1985年张爱萍同志为此亭题匾,同时题写了“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刻在碑上。
15、石观音殿遗址
北宋天圣年间,湖州臧逵、臧宁兄弟侍奉双亲十年如一日。臧逵积劳成疾,经济拮据。他洁斋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晚上梦见白衣人针其耳,毛病马上好了。臧逵善画,臧宁精刻,俩人发愿雕观音像,但不清楚具体的模样,有一天臧逵又梦见了白衣仙人,醒来连忙追忆,所绘大士容貌清秀,慈祥可亲,体态健美,神态庄重,谓之应梦观音。
16、书台松影
虎丘十景之一“书台松影”,源自宋理学名家尹和靖寓所“三畏斋”“和靖读书台”“和靖祠”“和靖书院”。其居室取名“三畏斋”,源于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尹焞常在居室西侧的松林山石旁静心读书,后人称之谓“和靖读书台”。望东平眺,冈林起伏,大树连天,郁郁葱葱;向南仰视,虎丘宝塔千年雄姿耸立山巅;往北俯视,一泓碧水,波光粼粼,远处岸边的“揽月榭”倒映水中,清晰可见。
(雪浪亭)
(三仙阁)
(小五台)
(苔枝缀玉)
(入解脱门)
(虎丘红枫)
(清溪流翠)
(枫叶流丹)
(虎丘名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