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318国道自驾视角下退伍军人优待证的价值与时代意义
当车轮碾过318国道的柏油路面,从平原到高原的海拔攀升里,除了雪山、草原与圣湖构成的自然画卷,更让自驾者——我这名退伍军人触动的,是一方红色优待证带来的温暖与认同。这个小小的证件,在沿途景点的门票减免中,成为党和国家关怀退伍军人的具象载体,也折射出社会对军人奉献的价值回响。
一、优待证:从“政策文本”到“民生温度
退伍军人优待证的出台,并非抽象的政策符号,而是落在实处的民生关怀。318国道沿线的景点,从自然保护区到人文古迹,门票费用虽非巨额,却在“免票”“半价”的细节中,让退伍军人感受到被铭记的分量。这种优待不是简单的物质减免,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传递:曾经身着戎装守护家国的人,如今在社会生活的场景中,被以具体的方式告知“你的奉献,我们记得”。
这种“记得”的价值,远超过门票本身的金额。在自驾途中,当我拿着优待证被景区工作人员微笑着接过、核验、归还时,我这个退伍军人感受到的是社会对“军人”这一身份的尊重。它让“退伍不褪色”有了更鲜活的注脚——即便离开军营,军人的价值仍被社会以制度化的方式认可,这种认可如同318国道上的路标,清晰地指向“奉献值得被回报”的价值导向。
二、政策关怀:从“单向给予”到“双向共鸣”
党和国家对我们退伍军人的关怀,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与军人的“奉献”形成的双向共鸣。军人在军营中为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付出的青春与汗水,是社会安定的基础;而优待证带来的便利与尊重,是社会对这种“基础付出”的反馈。我在318国道的自驾经历,让这种“双向共鸣”变得可感可触:退伍军人在享受优待的同时,更强化了对“曾为军人”的自豪感,也深化了对国家政策的认同。
这种认同又会转化为新的社会动力。当一名退伍军人因优待证感受到温暖,他会更主动地以“退伍军人”的身份践行社会责任——可能是在自驾途中帮助遇到困难的游客,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军人的纪律与担当。优待证由此成为一个“纽带”,将国家关怀、社会尊重与退伍军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串联起来,形成良性的社会互动循环。
三、社会认同:从“个体感受”到“时代风尚”
318国道上的优待证使用场景,是社会认同军人价值的一个微观切片。在旅游逐渐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今天,景区作为公共空间,其对优待证的落实程度,直接反映着社会对军人关怀的普及度。当越来越多景区将“退伍军人优待”纳入服务流程,当工作人员对优待证的核验从“流程化”变为“带着温度的主动提醒”,这种尊重便从“政策要求”转化为“行业自觉”,进而演变为“社会风尚”。
这种风尚的背后,是国家对“军人地位”的制度性强化。从《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的出台,到优待证在交通、旅游、医疗等领域的落地,一系列举措构建起“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制度体系。318国道上的每一次门票减免,都是这一体系中的一个“触点”,让更多人在目睹、听闻优待证的使用中,加深对“军人值得尊崇”的认知,进而让尊重军人成为无需提醒的社会共识。
车行至拉萨,318国道的蜿蜒已留在身后,但优待证带来的感触仍清晰可辨。这方小小的证件,承载的是党和国家的深情关怀,是社会大众的真诚尊重,更是退伍军人与家国之间的情感联结。它让“奉献”被看见,让“尊重”有载体,也让每一位走过318国道的退伍军人明白:从军营到社会,那份被铭记的价值,始终与祖国同行。
我自豪,我是一名退伍军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